摘要: 1元,褐、红棕:发行量155,000; 5元,灰蓝、红:发行量135,000; 10元,紫、绿:发行量150,000; 20元,蓝、玫紫:发行量570,000;停售日期1943年10月23日,停用日期1944年1月1日。 所谓“半钮”“全钮”通俗讲是指票中孙中山像衣领下的纽扣,是整个或是显示一半。

普19 香港中华三版有水印孙中山像邮票 实心全钮

普19 香港中华三版有水印孙中山像邮票 实心半钮
1元,褐、红棕:发行量155,000;
2元,红棕、蓝:发行量185,000;
5元,灰蓝、红:发行量135,000;
10元,紫、绿:发行量150,000;
20元,蓝、玫紫:发行量570,000;
此票于1941年8月16日(民国三十年八月十六日)发行,共五枚,雕刻版,齿孔度12.5,图幅(邮票图案)19.5毫米*23毫米。由香港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承印,分为实心全钮和实心半钮两个版别,即每版票50枚,全钮20枚,半钮30枚,面值相同,票色相差不大,价格上实心半钮略高于实心全钮。停售日期1943年10月23日,停用日期1944年1月1日。
所谓“半钮”“全钮”通俗讲是指票中孙中山像衣领下的纽扣,是整个或是显示一半。
普52 印花税票改作“金圆”邮票
普43 上海大东一版孙中山像邮票
普28 中信版孙中山像邮票
普8 北京二版帆船、农获、牌坊邮票
普6 伦敦版帆船、农获、牌坊邮票
1949年,中华邮政发行。上海大东书局承印。大东1版与2版除齿孔不同外,其版式显着不同处为:大东一版「國」字之一点,在横地右边,与横相连。大东2版「國」字之一点,在1横的上边,与横及上端相连。
1949年,中华邮政发行。面值1元(桔)、10元(绿)、20元(紫棕)、50元(墨绿)、100元(桔棕)、200元(桔红)、500元(枚紫)、800元(玫红)、1000元(蓝)。上海大东书局承印。
抗战期中,邮票多在后方印制,国内因限于技术及物质条件,制品均嫌粗陋。 全套原有7种面值,其中1元、2元两种于民国33年10月发行。20元、30元、50元等3种于民国35年3月起发行。
0.5分,深褐; 1分,桔黄; 2.5分,玫紫; 4分,蓝灰; 15分,棕紫; 30分,棕紫,出现一种变体票:横双连直缝漏齿; 北平版票齿孔为14度,香港版虽亦有14度票,但极少见,一般均属12.5度之中齿票。
1948年,中华邮政发行。图案与“大东二版”基本相同,但区分较容易:“大东三版”面值都在万元以上,且为单色;左下角面值框中“大东二版”有角、分位如“20000”,“大东三版”无角、分位如“20000”。上海大东书局水印。也称“梅花二版”。
4号方体铅字加盖红色﹐数值「肆」字为大写﹐阿拉伯数字「40」地位偏下。至民国31年12月1日邮资再度调整,除已由东川、西川、云南、湘粤等区加盖发行外,其他尚未加盖的各区即不再办理,此票也称“湘粤加盖”。
普54 重庆华南版孙中山像金圆邮票
民国38年春,京沪受到威胁,由上海印制邮票供应西南各区,中断,于是将大东书局沪厂印制金圆邮票之原图案,以照相制成玻璃版,航寄重庆,交由华南印刷厂翻制胶版,用平印方法添印。图案文字虽相同,惟版纹更较大东厂平版者为粗糙,纸质亦较粗松。
普53 上海大东二版孙中山像金圆邮票
1949年,中华邮政发行。上海大东书局承印。大东1版与2版除齿孔不同外,其版式显着不同处为:大东一版「國」字之一点,在横地右边,与横相连。大东2版「國」字之一点,在1横的上边,与横及上端相连。
普50 上海大东一版孙中山像金圆邮票
1949年,中华邮政发行。面值1元(桔)、10元(绿)、20元(紫棕)、50元(墨绿)、100元(桔棕)、200元(桔红)、500元(枚紫)、800元(玫红)、1000元(蓝)。上海大东书局承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