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至同年12月1日,国内平信邮资再度改为1角6分,其他尚未加盖的各地区,没有再加盖。数字的字体较小,位置略高,与「作」「分」2字相齐。
1941年(民国30年)11月1日国内邮资调整,各地互寄平信邮资每20公分由8分改为1角5分,当时1角5分票库存不多,于是将存量较多之8分邮票提出一部分照以前加盖「暂作3分」例:就地加盖「暂作7分」字样,备搭配8分邮票售用。但至同年12月1日,国内平信邮资再度改为1角6分,其他尚未加盖的各地区,没有再加盖。数字的字体较小,位置略高,与「作」「分」2字相齐。
(一)东川加盖
发行日期:1941.11(民国30年)
中华改版、“7”字较瘦,低于“作”、“分”。
加盖全张枚数:200(20x10)
4号楷体铅字加盖黑色,阿拉伯数字笔划较细,地位偏下。
(二)江西加盖
发行日期:1941.11(民国30年)
大东实钮版
加盖全张枚数:100(10x10);200(20x10)
4号宋体铅字加盖黑色,阿拉伯数字字体较小,地位略高,与「作」「分」2字相齐。
加盖:各区邮政管理局
(三)福建加盖
发行日期:1941.11(民国30年)
1、中华原版;2、大东实钮版
加盖全张枚数:200(2x10x10)
5号宋体铅字加盖黑色,数字「7」字之地位偏下,字体较小。
加盖:各区邮政管理局
(四)浙江加盖
发行日期:1941.11(民国30年)
1、大东实钮版;2、大东空钮版
加盖全张枚数:100(4x5x5)
4号楷体铅字加盖黑字,数字「7」粗大,地位较高,与「作」「分」2字相齐。
加盖:各区邮政管理局
1945.9.17~9.5,五号黑体字铸模加盖,横距4mm,50,100,200,[Pr]上海中华书局永宁印刷厂。 1945年8月抗战胜利,由于运输拥挤,光复区邮局所需国币邮票,一时无法自后方运到。 2分,蓝,出现两种变体票:直双连中缝漏齿、横双连中缝漏齿。 1分,桔黄,复盖。
加盖原票为“京烈版”、“港烈版”、“中华版”、“纽约版”等。各地加盖字样各有不同。按原票版别不同,计有河南7种;西川7种;闽浙3种;江西9种;湖南9种;广西7种;云南4种;甘肃7种;贵州6种;东川3种;广东8种;陕西4种;湖北4种。
民国26年国内各地互寄平信邮资为5分,库存4分邮票既不适用,且与5分票同为绿色,发售时易于混淆,以部分加盖改为1分票,以便与未加盖之4分票搭配售用。1分票于民国26年3月间发行,8分及1角2种续于民国27年7月间发行。
黑字0.5分,棕,出现两种变体票:倒盖、复盖。 红字2分,深绿,出现两种变体票:横双连中缝漏齿、直双连中缝漏齿。全套自半分至5圆共15枚,发交各地售用。
1945.10.9,5号宋体字加盖,[Pr]河南开封建华印刷厂。自民国34年10月9日开始发行,俟新邮票发到,于同年12月15日公告停用。 30分,紫棕,出现两种变体票:“圆”字倒盖、横骑缝盖;
1940年9月20日起,国内各地互寄平信邮资每20公分由5分调整为8分,各地提出一部份库存5分票就地加盖,改为3分邮票,以备搭配5分邮票售用。并定出加盖格式,规定「暂作」2字盖于票面右侧,「3分」2字盖于左侧,阿拉伯数字「3」在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