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45.9.17~9.5,五号黑体字铸模加盖,横距4mm,50,100,200,[Pr]上海中华书局永宁印刷厂。 1945年8月抗战胜利,由于运输拥挤,光复区邮局所需国币邮票,一时无法自后方运到。 2分,蓝,出现两种变体票:直双连中缝漏齿、横双连中缝漏齿。 1分,桔黄,复盖。

发行日期:1945.9.17(民国34年)起
普37.1及普37.5-普37.6 民国34年9月17日
普37.7 民国34年9月18日
普37.2-普37.4 民国34年9月25日
1945.9.17~9.5,五号黑体字铸模加盖,横距4mm,50(10*5),100(10*10),200(20*10),[Pr]上海中华书局永宁印刷厂
1945年(民国34年)8月抗战胜利,由于运输拥挤,光复区邮局所需国币邮票,一时无法自后方运到。自9月12日起暂以伪政权所加盖之中储券「暂售」邮票,按200对1的比率折售国币;同时将「暂售」邮票,交由上海中华书局永宁印刷厂,以5号方体铅字浇制凸版,加盖绿色国币面值,按200对1的比率改为国币邮票,自9月17日起陆续发售。
2分,蓝,出现两种变体票:直双连中缝漏齿、横双连中缝漏齿。
1分,桔黄,出现两种变体票:双连中一枚原票“政”字不连、横双连中缝漏齿。
3分,出现一种变体票:宽距(加盖字4.5mm)。
1分,桔黄,复盖。
普54 重庆华南版孙中山像金圆邮票
普41 伦敦三版孙中山像邮票
普33 孙中山像烈士像加盖“改作贰角”邮票
普1 加盖“临时中立”邮票
普27 孙中山像及烈士像“改作肆角”邮票
“伦敦二版”俗称双票。 1分,橘黄,出现一种变体票:“中”字下的第二条横线完整。 P.S. 从印制版别上看,第一版应为“双圈”票,第二版才为“单圈”票;从发售时间上区分,“单圈”票在先,“双圈”票在后。
窄版又称“长短线”,也就是说“长短线”只存在窄版情况,宽版不存在。初次印成之票,共5亿余枚,自20年8月中旬起陆续在上海交货,原定9月1日开始发行,因发现其误将国徽之白日内圈印成双线,通称“双圈”,当即急电德纳罗公司指正,要求立即改版另印。
1942年10月9日邮政总局通知各区政管理局及办事处,因收支不能相抵,亏损甚多,奉准于邮资之外,加收附加费,要求各区将库存中信版1角6分票加盖“国内平信附加已付”字样备用。原定自1942年11月1日起施行,平信附加费为1元。
主图为邮政储金所及扑满里投币。纸质分中国厚道林纸和薄招贴纸等。重庆中央信托局印制厂承印。这套邮票不是专用储金邮票,而是正式通用普通邮票,除信函包裹可贴用外,也可用作储金票。厚纸为道林纸,4种面值均全。
红字1分(赭黄),发行2339枚,出现两种变体票:原票大头“壹”、原票“壹”壬字头。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代封建王朝后,1912年在南京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清欠资邮票上亦加盖“临时中立”字样8枚。
4号方体铅字加盖红色﹐数值「肆」字为大写﹐阿拉伯数字「40」地位偏下。至民国31年12月1日邮资再度调整,除已由东川、西川、云南、湘粤等区加盖发行外,其他尚未加盖的各区即不再办理,此票也称“湘粤加盖”。
普58 印花税票改作单位邮票
1949.5P12.5~14,[Pr]广州南京印务局。 广东邮政管理局奉令将印花税票一批,交由广州南京印务局,以特制锌版加印改作单位邮票,计国内信函费3种,国内挂号费,国内快递费及航空费各1种,国内航空费单位票另列于航空类。加盖颜色黑、红或深棕色。
普55 上海大东版单位邮票
银圆虽未明另为通货本位,实已取代了“金圆券”。1949年中华邮政只得发行无面值“单位邮票”以供急需,各类邮件的资费,均用银圆为基数,发售邮局按照当日银圆牌价折合“金圆券”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