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45.10.9,5号宋体字加盖,[Pr]河南开封建华印刷厂。自民国34年10月9日开始发行,俟新邮票发到,于同年12月15日公告停用。 30分,紫棕,出现两种变体票:“圆”字倒盖、横骑缝盖;
1945.10.9(民国34年),5号宋体字加盖,[Pr]河南开封建华印刷厂。
原票: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印刷厂印的仿烈士像邮票
加盖:河南开封华印刷厂
民国34年胜利之初,河南邮区对外交通尚未畅通,邮票一时供应不及,经呈准以原在华北的伪组织邮票就地加盖改值,以应需要。所用原票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印刷局(原北平财政部印刷局),所印之仿版先烈像邮票,原已加盖「华北」2字,经另以粗横线将「华北」2字划销,并用5号宋体铅字,分2直行在人像2旁加盖绿色「国币」等字样。自民国34年10月9日开始发行,俟新邮票发到,于同年12月15日公告停用。普38.1及普38.3 两枚另发行无胶白纸及无胶米色纸。(无胶票分成白色纸、米色纸和报纸不同纸质)
20分,红棕,出现四种变体票:“圆”字倒盖、“圆”字漏盖、误盖“国币币圆”、复盖;
40分,桔黄,出现四种变体票:“圆”字倒盖、倒盖、复盖、横骑缝盖;
30分,紫棕,出现两种变体票:“圆”字倒盖、横骑缝盖;
8分,橄绿(实钮);大东版仅有5分、8分两种。 2. 大东版圆数票「圆」字内「贝」部,右侧1竖与右下1点不连。
1947,中华邮政发行。其中部分邮票纸质有厚薄之分,图幅也有阔版、窄版、高版、矮版的差异。因该票右下角边框中有梅花图案,也称“梅花一版”。
1948年,中华邮政发行。图案与“大东二版”基本相同,但区分较容易:“大东三版”面值都在万元以上,且为单色;左下角面值框中“大东二版”有角、分位如“20000”,“大东三版”无角、分位如“20000”。上海大东书局水印。也称“梅花二版”。
1分,红色加盖。 1分,红色加盖,出现一种变体票:”ct”后漏点。 民国11年11月1日起调整邮资,国内平信邮费由3分改为4分,事前曾添印大量4分邮票备用。
红字1分(赭黄),发行2339枚,出现两种变体票:原票大头“壹”、原票“壹”壬字头。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代封建王朝后,1912年在南京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清欠资邮票上亦加盖“临时中立”字样8枚。
2分,红色加盖,出现一种变体票:倒盖。 翻传票是以帆船为主的,背景是火车、农获票是以农民收割为主图的,背景是天坛。这套邮票用的是5号宋体字,红色的加盖。印刷也很粗糙,比较不精致,但是是北京发行的唯一一套暂作改值的邮票。
普31 中信版孙中山像加盖“改作伍角”邮票
1942年底起,中华邮政内地邮资增为平信5角、挂号1元、快递2元,致使5角面值邮票需要量骤增。同时将停售的“国内平信附加已付”加盖邮票上划去原盖字样,另加盖“伍角”字样出售。加盖字样及划线粗细式样各有不同。
普48 孙中山像烈士像加盖“金圆”改值邮票
上海大业印刷公司加盖的金圆邮票,其分数票中除国父像渝中央版30元改5分外,均用5号方体「金圆」两字及5号方体阿拉伯数字特制字模,浇凸版,分四种形式加盖。角数票另用5号楷字及5号方体阿拉伯数字浇版,加盖改值,角数票字体特征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