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黑字0.5分,棕,出现两种变体票:倒盖、复盖。 红字2分,深绿,出现两种变体票:横双连中缝漏齿、直双连中缝漏齿。全套自半分至5圆共15枚,发交各地售用。

黑字0.5分,棕,出现两种变体票:倒盖、复盖。
红字1分,赭黄,出现八种变体票:倒盖、复盖、双连且一枚漏印、横双连中缝漏齿、直双连中缝漏齿、顶边漏齿、原票大头“壹”、原票“壹”“壬”字头。
红字2分,深绿,出现两种变体票:横双连中缝漏齿、直双连中缝漏齿。
红字3分,蓝绿,出现四种变体票:倒盖、横双连中缝漏齿、直双连中缝漏齿、顶端漏齿。
黑字4分,朱红,出现两种变体票:直双连中缝漏齿、顶端漏齿。
红字5分,青莲。
黑字7分,紫棕,出现一种变体票:顶边漏齿。
红字10分,灰蓝,出现四种变体票:倒盖、复盖、双连且一枚漏印、棕色加盖。
红字16分,橄绿。
黑字20分,棕红,出现一种变体票:直双连中缝漏齿。
黑字30分,朱红。
红字50分,淡绿。
黑字1元,红、玫红,出现一种变体票:倒盖。
黑字2元,棕红、黄,出现一种变体票:倒盖。
黑字5元,绿、粉红。
名称:加盖宋体字“中华民国”邮票
整版枚数:(12)-(15)(17)(18)(20)(22)-(24)240(12*4*5) (16)(19)
发行日期: 1912-03-00
印刷机构:上海邮政供应股
齿孔度数:P12-16
版别:雕刻版 [1]
1912.3(民国元年三月),五号宋字加盖于清伦敦版蟠龙无水印票,普3.1-普3.3、普3.5、普3.6、普3.8、普3.10-普3.12均为240(12*4*5);普3.4、普3.7、普3.9为200(8*5*5);普3.13-普3.15为48(8*6),上海邮政供应股印制。
“临时中立”邮票再度加盖“中华民国”字样的同时﹐还以伦敦版蟠龙无水印原票,由造册处以5号宋字加盖直行红或黑色“中华民国”4字。全套自半分至5圆共15枚,发交各地售用。
普60 重庆华南版孙中山像基数邮票
普8 北京二版帆船、农获、牌坊邮票
普22 香港大东版孙中山像加盖“暂作肆分”邮票
普27 孙中山像及烈士像“改作肆角”邮票
普38 伪华北票改作“国币”邮票
普39 重庆大东版孙中山像邮票
1941年11月1日新闻纸邮资由半分调整为1分,半分邮票不复适用,各区邮政管理局分别将存票就地加盖改作1分票售用。此项加盖票,通用于广东邮区,故称湘粤加盖。
0.5分,深褐; 1分,桔黄; 2.5分,玫紫; 4分,蓝灰; 15分,棕紫; 30分,棕紫,出现一种变体票:横双连直缝漏齿; 北平版票齿孔为14度,香港版虽亦有14度票,但极少见,一般均属12.5度之中齿票。
除上海大东版飞雁图基数邮票、华南版孙中山像基数邮票外,各区陆续加盖改作“银圆”基数邮票还有多处。福州加盖:福州邮局委托福州知行印务局黑色或红色“福州”加盖10种。此外尚有定海、厦门等地加盖。
1948年,中华邮政邮资大幅度上涨,各版孙中山像邮票面值已不适合使用,于是便在这些邮票上加盖高额“国币”面值售用。上海大业印刷公司加盖。
红字1分(赭黄),发行2339枚,出现两种变体票:原票大头“壹”、原票“壹”壬字头。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代封建王朝后,1912年在南京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清欠资邮票上亦加盖“临时中立”字样8枚。
邮票介绍:1941年,中华邮政发行。美国钞票公司承印。其中2元票有中心倒印大变体,传世很少。其中14种为1941年2月21日发行,2分及翠蓝8分为1941年4月21日发行。 2009年1月18日,2元国父像倒盖票在斯宾客拍卖行邮票拍卖会上拍出£72,000的价格。
普52 印花税票改作“金圆”邮票
为供应“金圆”面值邮票应急,中华邮政就将印花税票加盖邮政标记暂代邮票使用。印花税票原票有平版及凹版印刷两种。平版承印厂有大东、大业、中央、振明四厂;凹版有大东、大业等不同版别,细微处各有特征可分。
普13 北平版烈士像邮票
2.5分,玫紫。 8分,橘红。 13分,蓝绿。 17分,橄绿。 20分,红棕。 30分,紫棕。 40分,橘黄,出现一种变体票:叠模。 另1分邮票与国父像伦敦版2分、5分、2角5分邮票合订成邮票小册。
普12 伦敦二版孙中山像邮票
“伦敦二版”俗称双票。 1分,橘黄,出现一种变体票:“中”字下的第二条横线完整。 P.S. 从印制版别上看,第一版应为“双圈”票,第二版才为“单圈”票;从发售时间上区分,“单圈”票在先,“双圈”票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