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黑字0.5分,棕,出现两种变体票:倒盖、复盖。 红字2分,深绿,出现两种变体票:横双连中缝漏齿、直双连中缝漏齿。全套自半分至5圆共15枚,发交各地售用。
黑字0.5分,棕,出现两种变体票:倒盖、复盖。
红字1分,赭黄,出现八种变体票:倒盖、复盖、双连且一枚漏印、横双连中缝漏齿、直双连中缝漏齿、顶边漏齿、原票大头“壹”、原票“壹”“壬”字头。
红字2分,深绿,出现两种变体票:横双连中缝漏齿、直双连中缝漏齿。
红字3分,蓝绿,出现四种变体票:倒盖、横双连中缝漏齿、直双连中缝漏齿、顶端漏齿。
黑字4分,朱红,出现两种变体票:直双连中缝漏齿、顶端漏齿。
红字5分,青莲。
黑字7分,紫棕,出现一种变体票:顶边漏齿。
红字10分,灰蓝,出现四种变体票:倒盖、复盖、双连且一枚漏印、棕色加盖。
红字16分,橄绿。
黑字20分,棕红,出现一种变体票:直双连中缝漏齿。
黑字30分,朱红。
红字50分,淡绿。
黑字1元,红、玫红,出现一种变体票:倒盖。
黑字2元,棕红、黄,出现一种变体票:倒盖。
黑字5元,绿、粉红。
名称:加盖宋体字“中华民国”邮票
整版枚数:(12)-(15)(17)(18)(20)(22)-(24)240(12*4*5) (16)(19)
发行日期: 1912-03-00
印刷机构:上海邮政供应股
齿孔度数:P12-16
版别:雕刻版 [1]
1912.3(民国元年三月),五号宋字加盖于清伦敦版蟠龙无水印票,普3.1-普3.3、普3.5、普3.6、普3.8、普3.10-普3.12均为240(12*4*5);普3.4、普3.7、普3.9为200(8*5*5);普3.13-普3.15为48(8*6),上海邮政供应股印制。
“临时中立”邮票再度加盖“中华民国”字样的同时﹐还以伦敦版蟠龙无水印原票,由造册处以5号宋字加盖直行红或黑色“中华民国”4字。全套自半分至5圆共15枚,发交各地售用。
1949年,中华邮政发行。上海大东书局承印。大东1版与2版除齿孔不同外,其版式显着不同处为:大东一版「國」字之一点,在横地右边,与横相连。大东2版「國」字之一点,在1横的上边,与横及上端相连。
2.5分,玫紫。 8分,橘红。 13分,蓝绿。 17分,橄绿。 20分,红棕。 30分,紫棕。 40分,橘黄,出现一种变体票:叠模。 另1分邮票与国父像伦敦版2分、5分、2角5分邮票合订成邮票小册。
1949年9月,中华邮政发行香港亚洲版单位邮票。图案和刷色等与“上海大东版”单位邮票相同。香港亚洲石印局承印。
1942年底起,中华邮政内地邮资增为平信5角、挂号1元、快递2元,致使5角面值邮票需要量骤增。同时将停售的“国内平信附加已付”加盖邮票上划去原盖字样,另加盖“伍角”字样出售。加盖字样及划线粗细式样各有不同。
抗战期中,邮票多在后方印制,国内因限于技术及物质条件,制品均嫌粗陋。 全套原有7种面值,其中1元、2元两种于民国33年10月发行。20元、30元、50元等3种于民国35年3月起发行。
红字1分(赭黄),发行2339枚,出现两种变体票:原票大头“壹”、原票“壹”壬字头。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代封建王朝后,1912年在南京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清欠资邮票上亦加盖“临时中立”字样8枚。
普56 上海大东版飞雁图基数邮票
民国38年4月以后金圆券贬值,若干省区,市场上已开始以银圆为计值标准,渐有恢复银本位之势。邮资于同年5月13日起,恢复以前之银圆基本费率,同时另印基数邮票售用,规定在使用银圆地区按照基数售收银圆,在使用金圆券地区,则按当地折合率折售金圆券。
普11 伦敦一版孙中山像邮票
窄版又称“长短线”,也就是说“长短线”只存在窄版情况,宽版不存在。初次印成之票,共5亿余枚,自20年8月中旬起陆续在上海交货,原定9月1日开始发行,因发现其误将国徽之白日内圈印成双线,通称“双圈”,当即急电德纳罗公司指正,要求立即改版另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