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供应“金圆”面值邮票应急,中华邮政就将印花税票加盖邮政标记暂代邮票使用。印花税票原票有平版及凹版印刷两种。平版承印厂有大东、大业、中央、振明四厂;凹版有大东、大业等不同版别,细微处各有特征可分。
1948年,币值改“金圆券”之后,留存大量的“国币”面值印花税票。为供应“金圆”面值邮票应急,中华邮政就将印花税票加盖邮政标记暂代邮票使用。印花税票原票有平版及凹版印刷两种。平版承印厂有大东、大业、中央、振明四厂;凹版有大东、大业等不同版别,细微处各有特征可分。印花税票加盖“金圆”简述如下:上海中华书局永宁印刷厂用黑、红、蓝色加盖于平版各版,不计版型区分共10种;上海现代书局用黑色或红色加盖4种;上海三一印刷厂用黑、红、蓝、绿色加盖16种;汉口复兴的商馆用黑、蓝、绿加盖11种。
(1)上海现代加盖
1949.1(民国三十八年)印制,国币印花税票加盖改作金圆邮票工作,首由上海现代书局承办,用胶版于原票上下两边以特绘的花纹,将原印的「中华民国印花税票」及国币数值盖没。并在票面中央分3行横印「中华民国邮政」、阿拉伯数字及金圆数值,字型特小。加盖颜色黑或红。
(2) 上海永宁加盖
1949.1(民国三十八年)印制,现代加盖之票字体较小,不甚清晰,继由上海中华书局永宁印刷厂加盖,字体改大,且改用特制之凸版加印,上下边花纹较现代加印者多1曲折,其余字样排列格式或现代加盖者大致相同。加盖颜色黑、蓝、紫、赭或红。
(3)上海三一加盖
1949.1(民国三十八年)印制,三一印刷公司加盖之票上下边花纹与现代书局加盖者相似,格式亦同,惟字体较大,花边中央部份较扁。加盖颜色红、蓝、黑、绿等。
(4) 汉口加盖 (38年4月发行)
1949.4(民国三十八年)印制,湖北邮区收到汉口税局移交的国币面值印花税票甚多,为节省运寄手续,乃由上海供应处寄发字模,在当地交商加盖改作金圆邮票售用。原票为大东书局平印之10圆及20圆税票,由汉口复兴印书馆以沪制字模,浇制铅字粒,拼排活版,用足踏圆盘机加盖,字体与上海永宁、31等厂加印者颇相似,惟上下边花纹图形方向相反,上海印者均内向。汉口印者则外向,又上海所印花纹每边均系1整条,汉口加印者,50圆至10万圆票每边分3小节,50万圆至500万圆票则分2小节或3小节。加盖颜色黑、蓝或绿。
各版印花税票之区别自改用金圆券后,各地税局余存大量国币面值印花税票,均将作废,乃整批按国币面值折合金圆券让售与邮局,以备加盖改值当作邮票使用。此项印花税原票,最先由中央印制厂承印,嗣以印制不及,另由大东、大业、振明各印刷厂商协同印制。早期印成之税票均系用胶版平印者,版纹较粗,嗣改用雕刻凹版精印。各厂所印之票均为海陆空联运图,现将其最显着之异点附图说明如下:
(一)平版税票
(1)中央、大业、大东3厂所印者,其左右2边柱头均为钩藤花,下边中段为横直交织之线条,无花朵;振明厂所印者2边柱顶为套扣花,下边中央除垂直线外另绘细花1朵。
(2)中央、大东、大业3厂所印之不同点在右下角大船尾后3角形–另1船之远景下,空白者系中央印,加1小竖者系大东印,加1英文「Y」字母者系大业印。
(二)凹版税票
中央印者2边柱顶之回钩花中空白。大东印者柱顶回钩中左边加1英文字母「D」,右边加1英文字母「T」。大业印者柱顶回钩中字母与大东印者同,惟在左边柱形框之内缘上端,加1反写之英文字母「E」。
1949年,中华邮政发行。上海大东书局承印。大东1版与2版除齿孔不同外,其版式显着不同处为:大东一版「國」字之一点,在横地右边,与横相连。大东2版「國」字之一点,在1横的上边,与横及上端相连。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香港沦陷。香港印刷邮票已无可能,中华邮政就委托重庆中央信托局印刷厂及福建南平的百城印务局分任印票工作,自1942年起陆续发行。齿孔度数为10.5-12及13。纸质较复杂,分有条纹土纸,无条纹厚、薄士纸,无条纹厚、薄士纸,道林纸等。
除上海大东版飞雁图基数邮票、华南版孙中山像基数邮票外,各区陆续加盖改作“银圆”基数邮票还有多处。福州加盖:福州邮局委托福州知行印务局黑色或红色“福州”加盖10种。此外尚有定海、厦门等地加盖。
0.5分,灰棕,出现四种变体票:横双连中缝漏齿、直双连中缝漏齿、顶边漏齿、底边漏齿。 伦敦版帆船、农获、牌坊邮票是1913年中华邮政发行第一套正式普通邮票,由英国伦敦华德路公司印刷。虽有3种图案,通常简称全套为“帆船票”。
1949年,中华邮政发行。面值10元(绿)、20元(棕紫)。上海中央印刷厂承印。 20元,紫棕,出现2种变体票:P13、P14;
1945年,中华邮政发行。面值2元(绿)、5元(深绿)、10元(深蓝)、20元(红)、齿孔度数为12.5。纸质分有条纹土纸、无条纹土纸、白垩纸等。重庆大东书局印刷。 20元,红,出现一种变体票:双面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