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40年9月20日起,国内各地互寄平信邮资每20公分由5分调整为8分,各地提出一部份库存5分票就地加盖,改为3分邮票,以备搭配5分邮票售用。并定出加盖格式,规定「暂作」2字盖于票面右侧,「3分」2字盖于左侧,阿拉伯数字「3」在下端。
1940年9月20日(民国29年)起,国内各地互寄平信邮资每20公分由5分调整为8分,各地提出一部份库存5分票就地加盖,改为3分邮票,以备搭配5分邮票售用。并定出加盖格式,规定「暂作」2字盖于票面右侧,「3分」2字盖于左侧,阿拉伯数字「3」在下端。各地加盖情形,分述如下:
(1)上海加盖 1940年12月3 日发行
普23.1 50(10×5)
普23.2 100(10×10)
普23.3 100(10×10)
上海邮政总局供应处交大东书局香港印刷厂加盖。4号楷体,加盖黑色,「暂作」与「3分」2行间横距为7.5mm。自1929年12月起陆续分发各区售用。
(2)浙江加盖 1940年10月21日发行
普23.4 100(10×10)
5号宋体铅字加盖红色,2行间横距为9mm。
(3)湖南加盖 1940年11月 9 日起发行
普23.5 200(20×10)
普23.6 200(20×10)
4号楷体石印加盖黑色。因系手描,故全张200枚字体颇不一致。中华版加盖票先于11月9日发行,大东版续于12月17日发行。
(4)江西加盖 1940年11月10日发行
普23.7 200(20×10)
普23.8 200(20×10)
4号宋体铅字加盖黑色,2行间横距为6.5mm。
(5)甘宁青加盖 1940年12月20日发行
普23.9 200(20×10)
用木戳或牛角戳以人工逐枚加盖﹐均黑色。所用各戳﹐为手工刻制﹐字体颇不一致。
(6)东川加盖
第1次 1940年11月28日发行
普23.10 200(2x10x10)
200(20×10)
第2次 1940年8月28日发行
普23.11 200(20×10)
此票分先后2次加盖,均用4号楷体铅字加盖黑色,字体与上海供应处加盖者颇相似,但阿拉伯数字「3」较小。2行间横距第1次加盖为8mm,第2次为7.5mm。又第1次全张2百枚,左右2次加盖。
为供应“金圆”面值邮票应急,中华邮政就将印花税票加盖邮政标记暂代邮票使用。印花税票原票有平版及凹版印刷两种。平版承印厂有大东、大业、中央、振明四厂;凹版有大东、大业等不同版别,细微处各有特征可分。
1分及2分邮票需用特多,造册处加盖的票已经不足以使用,另将伦敦版蟠龙票交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加盖,也用宋体字,但“国”字大,通称“加盖大国字”。
除上海大东版飞雁图基数邮票、华南版孙中山像基数邮票外,各区陆续加盖改作“银圆”基数邮票还有多处。福州加盖:福州邮局委托福州知行印务局黑色或红色“福州”加盖10种。此外尚有定海、厦门等地加盖。
原票为伦敦德纳罗公司凹版印制的国币面值包裹印纸。由上海三一印刷公司以5号楷字及方体阿拉伯数字,浇版黑或红色,加盖「改作邮票」及「金圆×圆」字样于票面主图的两旁,阿拉伯数字在下端。
1944年,中华邮政发行。图案与中信版孙中山像邮票相同,唯母模暗记不同,刷色也不同。纸质有宣纸,道林纸等。福建南平百城印务局承印。
蓝字0.5分(棕),出现一种变体票:直双连中缝漏齿。 红字1分(赭黄),出现五种变体票:横双连中缝漏齿、原票大头“壹”、原票“壹”壬字头、顶边漏齿、底边漏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