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分,橄绿。 3分,红棕。 16分,橄棕。 该局后期承印票,采用特制的篆文邮字水印纸,共5枚,其图案刷色版模与前印者相同。此票可分线式齿和梳式齿。
2分,橄绿。
3分,红棕。
5分,绿。
5分,橄绿。
8分,橄绿。
10分,绿。
15分,红。
15分,棕。(1943.11.22)
16分,橄棕。
25分,蓝。
1元,褐、红棕。
2元,红棕、蓝。出现一种变体票:无齿双连。
5元,灰蓝、红。
10元,紫、绿。
20元,蓝、玫紫。
发行日期:1939.3(民国28年)~1943年
齿孔度数:12.5
印刷版别:雕刻版
图幅:19.5x23
全张枚数:(1)-(10)200(20x10);(11)-(15)50(10x5)
印刷:香港中华书局
香港中华书局第3批所印国父像邮票图案仍与前印者同,只有国徽两旁双横线全部充满垂直短线,通称“实框”。此票印制之际中华书局发生工潮,印制工作停顿,乃将一部份印成而未打孔之票,交由香港大东书局代为打孔,大东打孔机齿度14度,较中华打孔12.5度为细密,故有“细齿”及“粗齿”之分。粗齿票15种均全,细齿票则仅有2分、5分(绿)、1元、2元、5元、10元等6种。
该局后期承印票,采用特制的篆文邮字水印纸,共5枚,其图案刷色版模与前印者相同。此票可分线式齿和梳式齿。其中3分红棕、5分橄绿、8分橄绿、10分绿、15分棕只发现线式齿票;16分橄绿、25分蓝只发现梳式齿票。
1942年底起,中华邮政内地邮资增为平信5角、挂号1元、快递2元,致使5角面值邮票需要量骤增。同时将停售的“国内平信附加已付”加盖邮票上划去原盖字样,另加盖“伍角”字样出售。加盖字样及划线粗细式样各有不同。
抗战期中,邮票多在后方印制,国内因限于技术及物质条件,制品均嫌粗陋。 全套原有7种面值,其中1元、2元两种于民国33年10月发行。20元、30元、50元等3种于民国35年3月起发行。
上海大业印刷公司加盖的金圆邮票,其分数票中除国父像渝中央版30元改5分外,均用5号方体「金圆」两字及5号方体阿拉伯数字特制字模,浇凸版,分四种形式加盖。角数票另用5号楷字及5号方体阿拉伯数字浇版,加盖改值,角数票字体特征如下:
1942年10月9日邮政总局通知各区政管理局及办事处,因收支不能相抵,亏损甚多,奉准于邮资之外,加收附加费,要求各区将库存中信版1角6分票加盖“国内平信附加已付”字样备用。原定自1942年11月1日起施行,平信附加费为1元。
2分,橄绿,出现一种变体票:底边漏齿; 民国邮票属于历史上最动荡的一个历史阶段。在长期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民国邮票消耗特别大,能够完整保留下来的已经不多了。所以,现如今能完整保留下来的民国邮票已经寥寥无几。
1945.10.9,5号宋体字加盖,[Pr]河南开封建华印刷厂。自民国34年10月9日开始发行,俟新邮票发到,于同年12月15日公告停用。 30分,紫棕,出现两种变体票:“圆”字倒盖、横骑缝盖;
普48 孙中山像烈士像加盖“金圆”改值邮票
上海大业印刷公司加盖的金圆邮票,其分数票中除国父像渝中央版30元改5分外,均用5号方体「金圆」两字及5号方体阿拉伯数字特制字模,浇凸版,分四种形式加盖。角数票另用5号楷字及5号方体阿拉伯数字浇版,加盖改值,角数票字体特征如下:
普40 重庆中央版孙中山像邮票
1945年,中华邮政发行。面值20元(深红)、30元(深蓝)、40元(桔)、50元(绿)、100元(棕)、200元(棕紫)。齿孔度数为12.5、13。重庆中央印制厂承印。
普15 香港中华一版(空心)孙中山像邮票
1938.11.11,雕刻版,P12.5,19.5mm*23mm,50,[P]香港中华书局。 1939,P12.5,梳式齿和线式齿两种。最初由香港中华书局以雕刻凹版双套色印制3种,以国父像为中心图案。国徽两旁双横线内为空白,通称“空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