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蓝字0.5分(棕),出现一种变体票:直双连中缝漏齿。 红字1分(赭黄),出现五种变体票:横双连中缝漏齿、原票大头“壹”、原票“壹”壬字头、顶边漏齿、底边漏齿。
蓝字0.5分(棕),出现一种变体票:直双连中缝漏齿。
红字1分(赭黄),出现五种变体票:横双连中缝漏齿、原票大头“壹”、原票“壹”壬字头、顶边漏齿、底边漏齿。
红字2分(深绿)。
红字3分(蓝绿),出现五种变体票: 倒盖、横双连中缝漏齿、直双连中缝漏齿、顶边漏齿、底边漏齿。
黑字4分(朱红)。
红字5分(青莲),出现一种变体票:底边漏齿。
黑字7分(紫棕)。
红字10分(灰蓝),出现一种变体票:直双连中缝漏齿。
红字16分(橄绿)。
黑字20分(棕红)。
黑字30分(朱红)。
红字50分(淡绿)。
黑字1元(红、玫红)。
黑字2元(棕红、黄)。
红字5元(绿、粉红)。
名称:加盖楷体字“中华民国”邮票整版枚数:(30)-(32)(34)(35)(37)(39)-(41)240(12*4*5),(33)(36)发行日期: 1912-00-00年号:民国元年印刷机构:英国伦敦华德路公司齿孔度数:P12-16版别:雕刻版
1912(民国元年),5号楷体加盖于清伦敦无水印蟠龙邮票,普5.1-普5.3、普5.5、普5.6、普5.8、普5.10-普5.12 240(12*4*5);普5.4、普5.7、普5.10 200(8*5*5);普5.13-普5.15 48(8*6),[Pr]英国伦敦华德路公司。
英国伦敦华德路公司承印的无水印蟠龙邮票,尚有部分没有运出,经电该厂即行就地加盖直行楷体红或黑色“中华民国”字样,通称“蟠龙加盖楷字”。
民国38年4月以后金圆券贬值,若干省区,市场上已开始以银圆为计值标准,渐有恢复银本位之势。邮资于同年5月13日起,恢复以前之银圆基本费率,同时另印基数邮票售用,规定在使用银圆地区按照基数售收银圆,在使用金圆券地区,则按当地折合率折售金圆券。
1949年9月,中华邮政发行香港亚洲版单位邮票。图案和刷色等与“上海大东版”单位邮票相同。香港亚洲石印局承印。
抗战胜利复员后,第1次在上海交由大东书局上海印刷厂以雕刻凹版印制国父像邮票,上为国徽,格式与以前所印者大致相同,惟边框花纹较为精细。全套11种,自20元至5,000元,最大面值5000元票系双色套印。 100元,深红,出现一种变体票:直双连横缝漏齿。
0.5分,灰棕,出现四种变体票:横双连中缝漏齿、直双连中缝漏齿、顶边漏齿、底边漏齿。 伦敦版帆船、农获、牌坊邮票是1913年中华邮政发行第一套正式普通邮票,由英国伦敦华德路公司印刷。虽有3种图案,通常简称全套为“帆船票”。
加盖原票为“京烈版”、“港烈版”、“中华版”、“纽约版”等。各地加盖字样各有不同。按原票版别不同,计有河南7种;西川7种;闽浙3种;江西9种;湖南9种;广西7种;云南4种;甘肃7种;贵州6种;东川3种;广东8种;陕西4种;湖北4种。
,5号宋字加盖于清代蟠龙无水印票。3分:25(5*5);1元、2元、5元均为48(8*6)。上海邮政供应股。此项加盖票,因加盖文字不妥遭到反对,仅在福州邮局售出3分、1元、2元、5元以上4种,随即停售。其余11种,均未发行。
普22 香港大东版孙中山像加盖“暂作肆分”邮票
4分,出现两种变体票:“暂作肆作”、双联,一枚漏齿。 29年9月20日起调整邮资,本埠平信费,每20公分由2分改为4分,4分邮票用量骤增,新票未印成前,经先将库存最多之5分邮票于票面两旁及下端,加盖「暂作肆分」及阿拉伯「4」字,改值售用。
普57 印花税票加盖改作基数邮票
1分、4分、1角、2角为5号篆字由上海正中书局加盖绿、黑或蓝色。)4分、1角、1圆为6号美术字由上海三一印刷公司加盖蓝、红棕或黑色。5角两种为6号宋字由上海中华书局永宁印刷厂加盖红色。
普55 上海大东版单位邮票
银圆虽未明另为通货本位,实已取代了“金圆券”。1949年中华邮政只得发行无面值“单位邮票”以供急需,各类邮件的资费,均用银圆为基数,发售邮局按照当日银圆牌价折合“金圆券”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