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分,红色加盖,出现一种变体票:倒盖。 翻传票是以帆船为主的,背景是火车、农获票是以农民收割为主图的,背景是天坛。这套邮票用的是5号宋体字,红色的加盖。印刷也很粗糙,比较不精致,但是是北京发行的唯一一套暂作改值的邮票。

2分,红色加盖(原3分,蓝绿)(1922.11),出现一种变体票:倒盖。
1分,红色加盖(原3分,蓝绿)(1930.10)
1922.11-1930.10(民国十一年至十九年) ,5号宋字加盖,50(10*5),[Pr]北京财政部印刷局。
民国11年11月1日起调整邮资,明信片印刷品等由1分增至2分,平信由3分增为4分。当时因圣诞节及阳历新年,贺柬邮件剧增,2分邮票需用增多;再平信邮资既改4分,3分邮票用途大减,库存颇丰,乃提出一部份加盖改为2分邮票应用。由财政部印刷局以5号宋字及特大之阿拉伯数字浇制全版50枚之凸版,在票面中央加盖“2cts”两侧加盖“暂作贰分”字样,另以小星4粒盖于原印面值四角。19年因需1分邮票,备搭配其他面值邮票售用,经照前例,将3分票一批交由财政部印刷局,以5号宋字浇版于票面中间分上下加盖“1ct”两侧加盖“暂作壹分”字样,自同年10月下旬起发行。
翻传票是以帆船为主的,背景是火车、农获票是以农民收割为主图的,背景是天坛。这套邮票用的是5号宋体字,红色的加盖。北京出的这第二版纸质比较硬,透明度没有伦敦版的好。印刷也很粗糙,比较不精致,但是是北京发行的唯一一套暂作改值的邮票。
普53 上海大东二版孙中山像金圆邮票
普52 印花税票改作“金圆”邮票
普50 上海大东一版孙中山像金圆邮票
普59 上海大东版孙中山像改作基数邮票
普47 上海大东三版孙中山像邮票
普19 香港中华三版有水印孙中山像邮票
抗战期中,邮票多在后方印制,国内因限于技术及物质条件,制品均嫌粗陋。 全套原有7种面值,其中1元、2元两种于民国33年10月发行。20元、30元、50元等3种于民国35年3月起发行。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香港沦陷。香港印刷邮票已无可能,中华邮政就委托重庆中央信托局印刷厂及福建南平的百城印务局分任印票工作,自1942年起陆续发行。齿孔度数为10.5-12及13。纸质较复杂,分有条纹土纸,无条纹厚、薄士纸,无条纹厚、薄士纸,道林纸等。
1分及2分邮票需用特多,造册处加盖的票已经不足以使用,另将伦敦版蟠龙票交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加盖,也用宋体字,但“国”字大,通称“加盖大国字”。
1945年,中华邮政发行。面值20元(深红)、30元(深蓝)、40元(桔)、50元(绿)、100元(棕)、200元(棕紫)。齿孔度数为12.5、13。重庆中央印制厂承印。
4号方体铅字加盖红色﹐数值「肆」字为大写﹐阿拉伯数字「40」地位偏下。至民国31年12月1日邮资再度调整,除已由东川、西川、云南、湘粤等区加盖发行外,其他尚未加盖的各区即不再办理,此票也称“湘粤加盖”。
1945.10.9,5号宋体字加盖,[Pr]河南开封建华印刷厂。自民国34年10月9日开始发行,俟新邮票发到,于同年12月15日公告停用。 30分,紫棕,出现两种变体票:“圆”字倒盖、横骑缝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