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49年,中华邮政发行。上海大东书局承印。大东1版与2版除齿孔不同外,其版式显着不同处为:大东一版「國」字之一点,在横地右边,与横相连。大东2版「國」字之一点,在1横的上边,与横及上端相连。

1949年,中华邮政发行。全套共12枚。面值50元(深绿)、100元(棕)、200元(桔红)、500元(枚紫)、1000元(蓝)、2000元(紫)、5000元(天蓝)、1万元(栗)、2万元(黄绿)、5万元(绯红)、8万元(棕红)、10万元(蓝绿)。齿孔度数为12.5。平版印刷。上海大东书局承印。
发行日期:1949.3(民国38年)起
齿孔度数:12.5
印刷版别:胶版
图幅:18x21
全张枚数:200(20x10)
纸质:道林纸、无胶
印刷:大东书局上海印刷厂
金圆券贬值速度很快,邮资一再调整,邮票耗用量日增,以凹版印制邮票,缓不济急,即以前印金圆邮票图案用照相制成胶版,以平印方法印制。图案文字与凹版票相同,惟版纹较粗。大东1版与2版除齿孔不同外,其版式显着不同处为:大东一版「國」字之一点,在横地右边,与横相连。大东2版「國」字之一点,在1横的上边,与横及上端相连。
普52 印花税票改作“金圆”邮票
普43 上海大东一版孙中山像邮票
普31 中信版孙中山像加盖“改作伍角”邮票
普41 伦敦三版孙中山像邮票
普14 孙中山像、烈士像加盖“暂作”改值邮票
普18 香港中华二版改版孙中山像邮票
普2 加盖“中华民国”“临时中立”邮票
“伦敦二版”俗称双票。 1分,橘黄,出现一种变体票:“中”字下的第二条横线完整。 P.S. 从印制版别上看,第一版应为“双圈”票,第二版才为“单圈”票;从发售时间上区分,“单圈”票在先,“双圈”票在后。
1947年,中华邮政发行。面值500元(橄绿)、1000元(绿与红)、2000元、5000元。英国伦敦德纳罗公司承印。 此版式票仍以国父像为主图,图案格式为左右两旁边框改绘火炬,通称“火炬式”。
1938.11.11,雕刻版,P12.5,19.5mm*23mm,50,[P]香港中华书局。 1939,P12.5,梳式齿和线式齿两种。最初由香港中华书局以雕刻凹版双套色印制3种,以国父像为中心图案。国徽两旁双横线内为空白,通称“空框”。
加盖原票为“京烈版”、“港烈版”、“中华版”、“纽约版”等。各地加盖字样各有不同。按原票版别不同,计有河南7种;西川7种;闽浙3种;江西9种;湖南9种;广西7种;云南4种;甘肃7种;贵州6种;东川3种;广东8种;陕西4种;湖北4种。
主图为邮政储金所及扑满里投币。纸质分中国厚道林纸和薄招贴纸等。重庆中央信托局印制厂承印。这套邮票不是专用储金邮票,而是正式通用普通邮票,除信函包裹可贴用外,也可用作储金票。厚纸为道林纸,4种面值均全。
2分,橄绿,出现一种变体票:底边漏齿; 民国邮票属于历史上最动荡的一个历史阶段。在长期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民国邮票消耗特别大,能够完整保留下来的已经不多了。所以,现如今能完整保留下来的民国邮票已经寥寥无几。
普52 印花税票改作“金圆”邮票
为供应“金圆”面值邮票应急,中华邮政就将印花税票加盖邮政标记暂代邮票使用。印花税票原票有平版及凹版印刷两种。平版承印厂有大东、大业、中央、振明四厂;凹版有大东、大业等不同版别,细微处各有特征可分。
普31 中信版孙中山像加盖“改作伍角”邮票
1942年底起,中华邮政内地邮资增为平信5角、挂号1元、快递2元,致使5角面值邮票需要量骤增。同时将停售的“国内平信附加已付”加盖邮票上划去原盖字样,另加盖“伍角”字样出售。加盖字样及划线粗细式样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