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49年,中华邮政发行。上海大东书局承印。大东1版与2版除齿孔不同外,其版式显着不同处为:大东一版「國」字之一点,在横地右边,与横相连。大东2版「國」字之一点,在1横的上边,与横及上端相连。
1949年,中华邮政发行。全套共12枚。面值50元(深绿)、100元(棕)、200元(桔红)、500元(枚紫)、1000元(蓝)、2000元(紫)、5000元(天蓝)、1万元(栗)、2万元(黄绿)、5万元(绯红)、8万元(棕红)、10万元(蓝绿)。齿孔度数为12.5。平版印刷。上海大东书局承印。
发行日期:1949.3(民国38年)起
齿孔度数:12.5
印刷版别:胶版
图幅:18x21
全张枚数:200(20x10)
纸质:道林纸、无胶
印刷:大东书局上海印刷厂
金圆券贬值速度很快,邮资一再调整,邮票耗用量日增,以凹版印制邮票,缓不济急,即以前印金圆邮票图案用照相制成胶版,以平印方法印制。图案文字与凹版票相同,惟版纹较粗。大东1版与2版除齿孔不同外,其版式显着不同处为:大东一版「國」字之一点,在横地右边,与横相连。大东2版「國」字之一点,在1横的上边,与横及上端相连。
为供应“金圆”面值邮票应急,中华邮政就将印花税票加盖邮政标记暂代邮票使用。印花税票原票有平版及凹版印刷两种。平版承印厂有大东、大业、中央、振明四厂;凹版有大东、大业等不同版别,细微处各有特征可分。
1分、4分、1角、2角为5号篆字由上海正中书局加盖绿、黑或蓝色。)4分、1角、1圆为6号美术字由上海三一印刷公司加盖蓝、红棕或黑色。5角两种为6号宋字由上海中华书局永宁印刷厂加盖红色。
1948年,中华邮政发行。图案与“大东二版”基本相同,但区分较容易:“大东三版”面值都在万元以上,且为单色;左下角面值框中“大东二版”有角、分位如“20000”,“大东三版”无角、分位如“20000”。上海大东书局水印。也称“梅花二版”。
1944年,中华邮政发行。图案与中信版孙中山像邮票相同,唯母模暗记不同,刷色也不同。纸质有宣纸,道林纸等。福建南平百城印务局承印。
1938.11.11,雕刻版,P12.5,19.5mm*23mm,50,[P]香港中华书局。 1939,P12.5,梳式齿和线式齿两种。最初由香港中华书局以雕刻凹版双套色印制3种,以国父像为中心图案。国徽两旁双横线内为空白,通称“空框”。
1949年,中华邮政发行。面值10元(绿)、20元(棕紫)。上海中央印刷厂承印。 20元,紫棕,出现2种变体票:P13、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