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41年11月1日新闻纸邮资由半分调整为1分,半分邮票不复适用,各区邮政管理局分别将存票就地加盖改作1分票售用。此项加盖票,通用于广东邮区,故称湘粤加盖。

1941年(民国30年)11月1日新闻纸邮资由半分调整为1分,半分邮票不复适用,各区邮政管理局分别将存票就地加盖改作1分票售用。
(一)湘粤加盖
发行日期:1942.8(民国31年)
1、纽约版大字;2、纽约版小字;
3、港烈大字平顶“分”;4、港烈小字低“1”;5、港烈粗“1”;6、北平烈士高版高“1”;7、北平烈士矮版粗“1”
加盖全张枚数:200(20x10)
4号仿宋体,石印加盖红色,因系手写,故颇不一致,有大小字之分,阿拉伯数字「1」之大小尤为显着。壹字简写作「一」。此项加盖票,通用于广东邮区,故称湘粤加盖。两行间距7mm。
(二)福建加盖
发行日期:1942.5.16(民国31年)
港烈,细“分”(粗“分”变体)
加盖全张枚数:200(2x10x10)
4号宋体铅字活版加盖红色,数值「一」字,亦系简写。两行间距9mm。
(三)江西加盖
发行日期:1942.8(民国31年)
港烈
加盖全张枚数:200(2x10x10)
4号宋体铅字加盖红色,数值用大写之「壹」字,「改作」与「壹分」间之横距,较他区加盖者为窄,阿拉伯数字「1」地位较高,与「作」「分」2字相齐。两行间距5mm。
(四)广西加盖
发行日期:1943.7(民国32年)
1、港烈一次加盖深红(二次加盖浅红);2、北平烈士高版浅红;3、北平烈士矮版浅红
加盖全张枚数:50(5x10)
4号宋体铅字加盖红色,数值用大写「壹」字,加盖横距较江西区加盖者为阔,数字「1」字较低。两行间距7mm。
普52 印花税票改作“金圆”邮票
普30 中信版孙中山像加盖“国内平信附加已付”邮票
普22 香港大东版孙中山像加盖“暂作肆分”邮票
普15 香港中华一版(空心)孙中山像邮票
普1 加盖“临时中立”邮票
普24 纽约版孙中山像邮票
普23 香港版孙中山像加盖“暂作叁分”邮票
普9 北京一版帆船加盖“暂作”改值邮票
“伦敦二版”俗称双票。 1分,橘黄,出现一种变体票:“中”字下的第二条横线完整。 P.S. 从印制版别上看,第一版应为“双圈”票,第二版才为“单圈”票;从发售时间上区分,“单圈”票在先,“双圈”票在后。
抗战期中,邮票多在后方印制,国内因限于技术及物质条件,制品均嫌粗陋。 全套原有7种面值,其中1元、2元两种于民国33年10月发行。20元、30元、50元等3种于民国35年3月起发行。
0.5分,深褐; 1分,桔黄; 2.5分,玫紫; 4分,蓝灰; 15分,棕紫; 30分,棕紫,出现一种变体票:横双连直缝漏齿; 北平版票齿孔为14度,香港版虽亦有14度票,但极少见,一般均属12.5度之中齿票。
0.5分,灰棕,出现四种变体票:横双连中缝漏齿、直双连中缝漏齿、顶边漏齿、底边漏齿。 伦敦版帆船、农获、牌坊邮票是1913年中华邮政发行第一套正式普通邮票,由英国伦敦华德路公司印刷。虽有3种图案,通常简称全套为“帆船票”。
原定自是年11月1日起实行,附加费为1元。嗣奉令缓办,于10月26日再急电各局不予发行,但边远地区,因交通不便,转令未能及时到达,届期仍有若干地区售用数日。
2分,红色加盖,出现一种变体票:倒盖。 翻传票是以帆船为主的,背景是火车、农获票是以农民收割为主图的,背景是天坛。这套邮票用的是5号宋体字,红色的加盖。印刷也很粗糙,比较不精致,但是是北京发行的唯一一套暂作改值的邮票。
普31 中信版孙中山像加盖“改作伍角”邮票
1942年底起,中华邮政内地邮资增为平信5角、挂号1元、快递2元,致使5角面值邮票需要量骤增。同时将停售的“国内平信附加已付”加盖邮票上划去原盖字样,另加盖“伍角”字样出售。加盖字样及划线粗细式样各有不同。
普41 伦敦三版孙中山像邮票
抗战期中,邮票多在后方印制,国内因限于技术及物质条件,制品均嫌粗陋。 全套原有7种面值,其中1元、2元两种于民国33年10月发行。20元、30元、50元等3种于民国35年3月起发行。
普8 北京二版帆船、农获、牌坊邮票
0.5分,灰棕。薄纸出现一种变体票 :横双连中缝漏齿。 1分,桔黄。 2分,草绿。 3分,蓝绿。 4分,橄绿。 5分,玫紫。 8分,桔红。 15分,深蓝。 20分,棕红。 30分,紫棕。 1元,褐、桔棕。 20元,蓝、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