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伦敦二版”俗称双票。 1分,橘黄,出现一种变体票:“中”字下的第二条横线完整。 P.S. 从印制版别上看,第一版应为“双圈”票,第二版才为“单圈”票;从发售时间上区分,“单圈”票在先,“双圈”票在后。

“伦敦二版”俗称双票。
1分,橘黄,出现一种变体票:“中”字下的第二条横线完整。(原票为“中”字下的第二条横线近右端中断)
2分,橄绿。
4分,绿。
20分,蓝。
1元,褐、红棕。
2元,红棕、蓝。
5元,灰绿、红。
1931年(民国二十年),雕刻版,P12.5,19mm*22.5mm,普12.1-普12.4 200(10*20) 普12.5-普12.7 50(10*5),[P]英国伦敦德纳罗公司。
在英国伦敦德纳罗印刷公司接到错印通知后,将木模的双全填实成为粗线“单圈”。初期印的邮票均为“窄版”。1933年印的邮票为“阔版”。
我们说的伦敦二版发行于1931年,在印“阔版”之前,故只有一个版本。
至于伦敦一版宽、窄版的存世量谁多谁少我也说不清,不过比较下邮票目录上窄版和宽版的价格,窄版高。
P.S. 从印制版别上看,第一版应为“双圈”票,第二版才为“单圈”票;从发售时间上区分,“单圈”票在先,“双圈”票在后。但是参考书似乎都习惯以发售时间划分一版和二版。我认为以印制版别分一版和二版更让人明白。
普53 上海大东二版孙中山像金圆邮票
普21 香港商务版烈士像邮票
普42 孙中山像烈士像加盖“国币”改值邮票
普6 伦敦版帆船、农获、牌坊邮票
普2 加盖“中华民国”“临时中立”邮票
民国38年春,京沪受到威胁,由上海印制邮票供应西南各区,中断,于是将大东书局沪厂印制金圆邮票之原图案,以照相制成玻璃版,航寄重庆,交由华南印刷厂翻制胶版,用平印方法添印。图案文字虽相同,惟版纹更较大东厂平版者为粗糙,纸质亦较粗松。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香港沦陷。香港印刷邮票已无可能,中华邮政就委托重庆中央信托局印刷厂及福建南平的百城印务局分任印票工作,自1942年起陆续发行。齿孔度数为10.5-12及13。纸质较复杂,分有条纹土纸,无条纹厚、薄士纸,无条纹厚、薄士纸,道林纸等。
1942年10月9日邮政总局通知各区政管理局及办事处,因收支不能相抵,亏损甚多,奉准于邮资之外,加收附加费,要求各区将库存中信版1角6分票加盖“国内平信附加已付”字样备用。原定自1942年11月1日起施行,平信附加费为1元。
1分、4分、1角、2角为5号篆字由上海正中书局加盖绿、黑或蓝色。)4分、1角、1圆为6号美术字由上海三一印刷公司加盖蓝、红棕或黑色。5角两种为6号宋字由上海中华书局永宁印刷厂加盖红色。
1938.11.11,雕刻版,P12.5,19.5mm*23mm,50,[P]香港中华书局。 1939,P12.5,梳式齿和线式齿两种。最初由香港中华书局以雕刻凹版双套色印制3种,以国父像为中心图案。国徽两旁双横线内为空白,通称“空框”。
2分,橄绿; 1元,褐色,红棕; 5元,灰蓝,红;除面值10元邮票在安徽省寿县发行过外,其余五种均未正式发行。
普13 北平版烈士像邮票
2.5分,玫紫。 8分,橘红。 13分,蓝绿。 17分,橄绿。 20分,红棕。 30分,紫棕。 40分,橘黄,出现一种变体票:叠模。 另1分邮票与国父像伦敦版2分、5分、2角5分邮票合订成邮票小册。
普60 重庆华南版孙中山像基数邮票
1949年,中华邮政发行。面值1分(黄绿)、2分(桔)、4分(蓝绿)、10分(紫)、16分(桔红)、20分(蓝)、50分(棕)、100分(浅蓝)、500分(红)。重庆华南印刷厂承印。 2分,桔黄,出现一种变体票:横缝及顶边漏齿。
普57 印花税票加盖改作基数邮票
1分、4分、1角、2角为5号篆字由上海正中书局加盖绿、黑或蓝色。)4分、1角、1圆为6号美术字由上海三一印刷公司加盖蓝、红棕或黑色。5角两种为6号宋字由上海中华书局永宁印刷厂加盖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