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分,红色加盖。 1分,红色加盖,出现一种变体票:”ct”后漏点。 民国11年11月1日起调整邮资,国内平信邮费由3分改为4分,事前曾添印大量4分邮票备用。

1分,红色加盖(原2分草绿色)。
1分,红色加盖(原3分蓝绿色),出现一种变体票:”ct”后漏点。
1分,黑色加盖(原3分蓝绿色)。
1分,红色加盖(原4分橄绿色),出现一种变体票:”ct”后漏点。
3分,红色加盖(原4分灰色),出现三种变体票:”ct”后漏点、倒盖、直双连中缝漏齿。
5分,红色加盖(原15分深蓝)。
5分,红色加盖(原16分橄绿)。
1925-1936(民国十四年至二十五年)5号宋字加盖,[Pr]北京财政部印刷局。
民国11年11月1日起调整邮资,国内平信邮费由3分改为4分,事前曾添印大量4分邮票备用。惟加价未久,自12年1月1日起又恢复旧费率,4分票因而滞存。3分票库存渐少,于是将4分票加盖改为3分票。此后每因调整邮资,致使若干种邮票之供销不能平衡,乃将存票较多者加盖改值,以应需要。帆船邮票历次改值,均由财政部印刷局以5号宋字及阿拉伯数字,浇制凸版,加盖红或黑色改值字样。
普42 孙中山像烈士像加盖“国币”改值邮票
普19 香港中华三版有水印孙中山像邮票
普36 邮政储金图邮票
普1 加盖“临时中立”邮票
普2 加盖“中华民国”“临时中立”邮票
普35 重庆中华版孙中山像邮票
1949.5P12.5~14,[Pr]广州南京印务局。 广东邮政管理局奉令将印花税票一批,交由广州南京印务局,以特制锌版加印改作单位邮票,计国内信函费3种,国内挂号费,国内快递费及航空费各1种,国内航空费单位票另列于航空类。加盖颜色黑、红或深棕色。
4分,出现两种变体票:“暂作肆作”、双联,一枚漏齿。 29年9月20日起调整邮资,本埠平信费,每20公分由2分改为4分,4分邮票用量骤增,新票未印成前,经先将库存最多之5分邮票于票面两旁及下端,加盖「暂作肆分」及阿拉伯「4」字,改值售用。
1948年,中华邮政发行。图案与“大东二版”基本相同,但区分较容易:“大东三版”面值都在万元以上,且为单色;左下角面值框中“大东二版”有角、分位如“20000”,“大东三版”无角、分位如“20000”。上海大东书局水印。也称“梅花二版”。
1元,褐、红棕:发行量155,000; 5元,灰蓝、红:发行量135,000; 10元,紫、绿:发行量150,000; 20元,蓝、玫紫:发行量570,000;停售日期1943年10月23日,停用日期1944年1月1日。 所谓“半钮”“全钮”通俗讲是指票中孙中山像衣领下的纽扣,是整个或是显示一半。
主图为邮政储金所及扑满里投币。纸质分中国厚道林纸和薄招贴纸等。重庆中央信托局印制厂承印。这套邮票不是专用储金邮票,而是正式通用普通邮票,除信函包裹可贴用外,也可用作储金票。厚纸为道林纸,4种面值均全。
2分,橄绿; 1元,褐色,红棕; 5元,灰蓝,红;除面值10元邮票在安徽省寿县发行过外,其余五种均未正式发行。
普56 上海大东版飞雁图基数邮票
民国38年4月以后金圆券贬值,若干省区,市场上已开始以银圆为计值标准,渐有恢复银本位之势。邮资于同年5月13日起,恢复以前之银圆基本费率,同时另印基数邮票售用,规定在使用银圆地区按照基数售收银圆,在使用金圆券地区,则按当地折合率折售金圆券。
普44 伦敦四版孙中山像邮票
1947年,中华邮政发行。面值500元(橄绿)、1000元(绿与红)、2000元、5000元。英国伦敦德纳罗公司承印。 此版式票仍以国父像为主图,图案格式为左右两旁边框改绘火炬,通称“火炬式”。
普59 上海大东版孙中山像改作基数邮票
除上海大东版飞雁图基数邮票、华南版孙中山像基数邮票外,各区陆续加盖改作“银圆”基数邮票还有多处。福州加盖:福州邮局委托福州知行印务局黑色或红色“福州”加盖10种。此外尚有定海、厦门等地加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