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5分,玫紫。 8分,橘红。 13分,蓝绿。 17分,橄绿。 20分,红棕。 30分,紫棕。 40分,橘黄,出现一种变体票:叠模。 另1分邮票与国父像伦敦版2分、5分、2角5分邮票合订成邮票小册。

0.5分,褐。
1分,橘黄。
2.5分,玫紫。
3分,棕。
8分,橘红。
10分,紫。
13分,蓝绿。
17分,橄绿。
20分,红棕。
30分,紫棕。
40分,橘黄,出现一种变体票:叠模。(叠模指的是徽记上方的横线外框有重复印刷重叠现象)
50分,墨绿
1932.8.13(民国二十一年八月十三日),雕刻版,高版19.5mm*22.5mm、矮版19.5mm*21.5mm,P14,200(20*10),[P]北平财政部印刷局。
民国20年由先烈遗嘱提供先烈遗像照片多帧,经慎加选定后,先由德纳罗公司镌制凹版邮票母模,再由财政部印刷局翻版印製。票面图桉格式与国父像伦敦版大致相同,中央为先烈像,框以椭圆花圈,中央顶端为国徽,全套12枚,分刊6位先烈遗像:
半分及2分半 邓铿 烈士像
1分及5角 陈英士 烈士像
3分及3角 廖仲恺 烈士像
8分及1角3分 朱执信 烈士像
1角及1角7分 宋教仁 烈士像
2角及4角 黄兴 烈士像
此项邮票图幅,一般均为阔19.5mm高22.5mm,但半分、1分、3分、1角、3角、5角等6种邮票,发现高为21.5mm的票。(我们俗称“高版”和“矮版”)
另1分邮票与国父像伦敦版2分、5分、2角5分邮票合订成邮票小册。
普58 印花税票改作单位邮票
普12 伦敦二版孙中山像邮票
普28 中信版孙中山像邮票
普59 上海大东版孙中山像改作基数邮票
普49 包裹印纸改作“金圆”邮票
普15 香港中华一版(空心)孙中山像邮票
普36 邮政储金图邮票
1949年,中华邮政发行。上海大东书局承印。大东1版与2版除齿孔不同外,其版式显着不同处为:大东一版「國」字之一点,在横地右边,与横相连。大东2版「國」字之一点,在1横的上边,与横及上端相连。
为供应“金圆”面值邮票应急,中华邮政就将印花税票加盖邮政标记暂代邮票使用。印花税票原票有平版及凹版印刷两种。平版承印厂有大东、大业、中央、振明四厂;凹版有大东、大业等不同版别,细微处各有特征可分。
上海大业印刷公司加盖的金圆邮票,其分数票中除国父像渝中央版30元改5分外,均用5号方体「金圆」两字及5号方体阿拉伯数字特制字模,浇凸版,分四种形式加盖。角数票另用5号楷字及5号方体阿拉伯数字浇版,加盖改值,角数票字体特征如下:
原票为伦敦德纳罗公司凹版印制的国币面值包裹印纸。由上海三一印刷公司以5号楷字及方体阿拉伯数字,浇版黑或红色,加盖「改作邮票」及「金圆×圆」字样于票面主图的两旁,阿拉伯数字在下端。
1940年9月20日起,国内各地互寄平信邮资每20公分由5分调整为8分,各地提出一部份库存5分票就地加盖,改为3分邮票,以备搭配5分邮票售用。并定出加盖格式,规定「暂作」2字盖于票面右侧,「3分」2字盖于左侧,阿拉伯数字「3」在下端。
1945年,中华邮政发行。面值2元(绿)、5元(深绿)、10元(深蓝)、20元(红)、齿孔度数为12.5。纸质分有条纹土纸、无条纹土纸、白垩纸等。重庆大东书局印刷。 20元,红,出现一种变体票:双面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