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香港沦陷。香港印刷邮票已无可能,中华邮政就委托重庆中央信托局印刷厂及福建南平的百城印务局分任印票工作,自1942年起陆续发行。齿孔度数为10.5-12及13。纸质较复杂,分有条纹土纸,无条纹厚、薄士纸,无条纹厚、薄士纸,道林纸等。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香港沦陷。香港印刷邮票已无可能,中华邮政就委托重庆中央信托局印刷厂及福建南平的百城印务局分任印票工作,自1942年起陆续发行。 1942年,中华邮政发行“中信版”孙中山像邮票。全套共14枚。面值1角(深绿)、1角6分(橄绿)、2角(灰绿)、2角5分(棕紫)、3角(桔红)、4角(棕红)、5角(橄绿)、1元(红)、1元(绿)、1元5角(深蓝)、2元(深绿)、3元(深黄)、4元(棕)、5元(绯红)。齿孔度数为10.5-12及13。纸质较复杂,分有条纹土纸,无条纹厚、薄士纸,无条纹厚、薄士纸,道林纸等。凸版印刷。重庆中央信托局印制厂承印。
发行日期:1942.9.15(民国31年)
齿孔度数:10.5-13.5
印刷版别:凸版
图幅:18.5x22
全张枚数:200(20x10)
印刷:重庆中央信托局印制处
抗战期间,物资缺乏,制版及印刷技术均不够水准,所用纸张也只能就地取材,种类复杂,可分为土纸与道林纸2大类。土纸1面光滑1面粗毛,颜色不甚洁白﹐系由四川铜梁县中央造纸厂供应﹐背面有条纹﹐通称铜梁纸或中央纸﹔另有无纹土纸1种乃中元造纸厂出品,通称中元纸。道林纸又可分为中道林与西道林2种,国产道林纸系龙章造纸厂出品,故又称龙章纸,纸质粗松,容易撕损,齿孔起毛;西道林纸为市上舶来品存货,纸质坚密,光亮洁白,齿孔撕裂不易。1角、2角、3角、1圆红、1圆绿、2圆各有土纸与道林纸;1角6分、2角5分、4角、5角、仅有土纸;1圆5角、3圆、4圆、5圆仅有道林纸。
出现变体票的情况:
16分,出现一种变体票:细字“16”;
20分,出现一种变体票:直双连中缝漏齿;
30分,出现一种变体票:直双连中缝漏齿;
50分,出现一种变体票:横双连中缝漏齿;
1元,棕红,出现一种变体票:桔棕;
1元,绿,出现一种变体票:直双连中缝漏齿;
1.5元,蓝,出现一种变体票:直双连中缝漏齿;
普13 北平版烈士像邮票
普43 上海大东一版孙中山像邮票
普37 伪暂售票改作“国币”邮票
普36 邮政储金图邮票
普18 香港中华二版改版孙中山像邮票
1949年,中华邮政发行。上海大东书局承印。大东1版与2版除齿孔不同外,其版式显着不同处为:大东一版「國」字之一点,在横地右边,与横相连。大东2版「國」字之一点,在1横的上边,与横及上端相连。
1949年,中华邮政发行。面值1元(桔)、10元(绿)、20元(紫棕)、50元(墨绿)、100元(桔棕)、200元(桔红)、500元(枚紫)、800元(玫红)、1000元(蓝)。上海大东书局承印。
但至同年12月1日,国内平信邮资再度改为1角6分,其他尚未加盖的各地区,没有再加盖。数字的字体较小,位置略高,与「作」「分」2字相齐。
0.5分,灰棕,出现四种变体票:横双连中缝漏齿、直双连中缝漏齿、顶边漏齿、底边漏齿。 伦敦版帆船、农获、牌坊邮票是1913年中华邮政发行第一套正式普通邮票,由英国伦敦华德路公司印刷。虽有3种图案,通常简称全套为“帆船票”。
民国26年国内各地互寄平信邮资为5分,库存4分邮票既不适用,且与5分票同为绿色,发售时易于混淆,以部分加盖改为1分票,以便与未加盖之4分票搭配售用。1分票于民国26年3月间发行,8分及1角2种续于民国27年7月间发行。
2分,红色加盖,出现一种变体票:倒盖。 翻传票是以帆船为主的,背景是火车、农获票是以农民收割为主图的,背景是天坛。这套邮票用的是5号宋体字,红色的加盖。印刷也很粗糙,比较不精致,但是是北京发行的唯一一套暂作改值的邮票。
普42 孙中山像烈士像加盖“国币”改值邮票
原票为先烈像香港版,由上海中华书局永宁印刷厂以特制之5号楷字及阿拉伯数字加黑白相间之棋盘式花框,浇制凸版,加盖黑色,数值分列两旁,上端印阿拉伯数字框(图52)。通称「永宁上框国币票」。
普44 伦敦四版孙中山像邮票
1947年,中华邮政发行。面值500元(橄绿)、1000元(绿与红)、2000元、5000元。英国伦敦德纳罗公司承印。 此版式票仍以国父像为主图,图案格式为左右两旁边框改绘火炬,通称“火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