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银圆虽未明另为通货本位,实已取代了“金圆券”。1949年中华邮政只得发行无面值“单位邮票”以供急需,各类邮件的资费,均用银圆为基数,发售邮局按照当日银圆牌价折合“金圆券”售用。

国民党政府自1948年8月发行“金圆券”,行用不到十个月即已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银圆虽未明另为通货本位,实已取代了“金圆券”。邮资随物价飞涨而不断大幅度上涨,印刷高面值邮票也无法适应需要。1949年中华邮政只得发行无面值“单位邮票”以供急需,各类邮件的资费,均用银圆为基数,发售邮局按照当日银圆牌价折合“金圆券”售用。“上海大东版”单位邮票全套共4枚:“国内信函费”为火车轮船图,桔黄色;“国内挂号费”为泰山玉皇顶图,红色;“国内快递费”为邮递员图,紫色;“国内航空费”为飞机图,绿色。齿孔度数为12.5。平版印刷。1949年5月,上海大东书局印刷。
发行日期:1949.5.2(民国38年)
齿孔度数:12.5印刷版别:平版
图幅:18x21全张枚数:200(20x10)
纸质:道林纸、无胶印刷:大东书局上海印刷厂
民国38年4月以后,币值变动更加剧烈,邮资调整频繁,各种邮票印成后,即不适用。根据需要,于同年5月2日起,就用票最多之平信费、航空费、挂号费等,印制单位邮票3种,票面不印数值,仅标明资费名称,俾随时按调整费率售用。图案分述如下:
(1)国内信函费以火车及轮舰为图案,象征水陆路邮运,票面除左边书「中华邮政」四篆字外,另于右上角横列2行「国内信函费」及「每重20公分」字样。
(2)国内挂号费以泰山风景为图案,寓「稳若泰山」之意,右边书「中华邮政」左下角分2行横列「国内挂号费」字样。
(3)国内快递挂号费以邮递员驾驶两轮机车收投邮件为图案,「中华邮政」4字直列于左上角,「国内快递挂号费」7字分2行横列于右上角。
(4)航空邮票
普37 伪暂售票改作“国币”邮票
普22 香港大东版孙中山像加盖“暂作肆分”邮票
普47 上海大东三版孙中山像邮票
普23 香港版孙中山像加盖“暂作叁分”邮票
民国38年春,京沪受到威胁,由上海印制邮票供应西南各区,中断,于是将大东书局沪厂印制金圆邮票之原图案,以照相制成玻璃版,航寄重庆,交由华南印刷厂翻制胶版,用平印方法添印。图案文字虽相同,惟版纹更较大东厂平版者为粗糙,纸质亦较粗松。
1948年,中华邮政发行。图案与“大东二版”基本相同,但区分较容易:“大东三版”面值都在万元以上,且为单色;左下角面值框中“大东二版”有角、分位如“20000”,“大东三版”无角、分位如“20000”。上海大东书局水印。也称“梅花二版”。
加盖原票为“京烈版”、“港烈版”、“中华版”、“纽约版”等。各地加盖字样各有不同。按原票版别不同,计有河南7种;西川7种;闽浙3种;江西9种;湖南9种;广西7种;云南4种;甘肃7种;贵州6种;东川3种;广东8种;陕西4种;湖北4种。
2分,橄绿; 1元,褐色,红棕; 5元,灰蓝,红;除面值10元邮票在安徽省寿县发行过外,其余五种均未正式发行。
原定自是年11月1日起实行,附加费为1元。嗣奉令缓办,于10月26日再急电各局不予发行,但边远地区,因交通不便,转令未能及时到达,届期仍有若干地区售用数日。
1944年,中华邮政发行。面值4角(棕红)、2元(灰棕)、3元(红)、3元(红棕)、6元(棕)、10元(浅红)、20元(红)、50元(棕)、70元(紫)。纸质为土纸,其中纸质有有条纹、无条纹及厚薄的不同。重庆中华书局承印。
普41 伦敦三版孙中山像邮票
抗战期中,邮票多在后方印制,国内因限于技术及物质条件,制品均嫌粗陋。 全套原有7种面值,其中1元、2元两种于民国33年10月发行。20元、30元、50元等3种于民国35年3月起发行。
普44 伦敦四版孙中山像邮票
1947年,中华邮政发行。面值500元(橄绿)、1000元(绿与红)、2000元、5000元。英国伦敦德纳罗公司承印。 此版式票仍以国父像为主图,图案格式为左右两旁边框改绘火炬,通称“火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