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抗战期中,邮票多在后方印制,国内因限于技术及物质条件,制品均嫌粗陋。 全套原有7种面值,其中1元、2元两种于民国33年10月发行。20元、30元、50元等3种于民国35年3月起发行。

发行日期:1946.3(民国35年)
齿孔度数:11.5-13.5
印刷版别:雕刻版
图幅:20x22.5
全张枚数:200(20x10)
印刷:英国伦敦德纳罗公司
抗战期中,邮票多在后方印制,国内因限于技术及物质条件,制品均嫌粗陋。续向英国伦敦德纳罗印刷公司订印国父像邮票,仍用该公司以前所镌之凹版原模,故式样与伦敦1版完全相同,只有以前所印圆数票均双色套印,此次改用单色,故有国父像伦敦单色票之称。
全套原有7种面值,其中1元、2元两种于民国33年10月发行。20元、30元、50元等3种于民国35年3月起发行。正式发行只有5种。4元、5元两种以前印制了,三版就没再印。
2元,橄绿,出现一种变体票:P12.5*13
20元,黄绿,出现一种变体票:P13.5
30元,棕,出现一种变体票:面值字体“叁拾”框左侧不是空白,数字“3000”处背景横线,也有稍稍区别。
普58 印花税票改作单位邮票
普13 北平版烈士像邮票
普11 伦敦一版孙中山像邮票
普57 印花税票加盖改作基数邮票
普36 邮政储金图邮票
普18 香港中华二版改版孙中山像邮票
普38 伪华北票改作“国币”邮票
1941年11月1日新闻纸邮资由半分调整为1分,半分邮票不复适用,各区邮政管理局分别将存票就地加盖改作1分票售用。此项加盖票,通用于广东邮区,故称湘粤加盖。
1947年,中华邮政发行。面值500元(橄绿)、1000元(绿与红)、2000元、5000元。英国伦敦德纳罗公司承印。 此版式票仍以国父像为主图,图案格式为左右两旁边框改绘火炬,通称“火炬式”。
窄版又称“长短线”,也就是说“长短线”只存在窄版情况,宽版不存在。初次印成之票,共5亿余枚,自20年8月中旬起陆续在上海交货,原定9月1日开始发行,因发现其误将国徽之白日内圈印成双线,通称“双圈”,当即急电德纳罗公司指正,要求立即改版另印。
1942年10月9日邮政总局通知各区政管理局及办事处,因收支不能相抵,亏损甚多,奉准于邮资之外,加收附加费,要求各区将库存中信版1角6分票加盖“国内平信附加已付”字样备用。原定自1942年11月1日起施行,平信附加费为1元。
1948年,中华邮政发行。图案与“大东二版”基本相同,但区分较容易:“大东三版”面值都在万元以上,且为单色;左下角面值框中“大东二版”有角、分位如“20000”,“大东三版”无角、分位如“20000”。上海大东书局水印。也称“梅花二版”。
1945年,中华邮政发行。面值20元(深红)、30元(深蓝)、40元(桔)、50元(绿)、100元(棕)、200元(棕紫)。齿孔度数为12.5、13。重庆中央印制厂承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