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42年,中华邮政发行。初期来不及打孔即发售应用,后又有点线齿及12.5-13度齿孔。福建南平百城印务局承印。 图12出现两种变体票:横双连中缝漏齿、无齿*点线齿。

图1~7 为无齿票

图10~12为点线齿P6.5

图11~19为圆孔齿P10.5~16
1942年,中华邮政发行。初期来不及打孔即发售应用,后又有点线齿及12.5-13度齿孔。其中无齿票7种,面值10元(棕红)、20元(蓝绿)、20元(玫红)、30元(深紫)、40元(红)、50元(蓝)、100元(棕);点线齿票3种,面值5元(紫)、10元(棕)、50元(蓝);有齿票9种,面值4元(蓝)、5元(灰紫)、10元(棕红)、20元(绿)、20元(玫红)、30元(紫)、40元(红)、50元(蓝)、100元(棕)、凹版印制。福建南平百城印务局承印。
发行日期:1942~1945(民国31~34年)
纸质:道林纸印刷版别:雕刻版
图幅:19.5x22.5全张枚数:100(10x10)
印刷:福建南平百城印务局
民国31年由重庆中央信托局印制处承印的常用邮票,最高面值为5圆。由于业务需要,经与福建南平县百城印务局订约,印制较高面值雕刻凹版邮票,仍以国父像为中心图案,格式与香港版大致相同,最初印成之票未及打孔,即予售用,故称无齿票,其后陆续印行点线齿及疏密不一之圆齿孔票。
其中,图10出现两种变体票:点线齿*12.5、13*点线齿。
图11出现两种变体票:横双连中缝漏齿、13*点线齿。
图12出现两种变体票:横双连中缝漏齿、无齿*点线齿。
普60 重庆华南版孙中山像基数邮票
普59 上海大东版孙中山像改作基数邮票
普47 上海大东三版孙中山像邮票
普40 重庆中央版孙中山像邮票
普36 邮政储金图邮票
抗战胜利复员后,第1次在上海交由大东书局上海印刷厂以雕刻凹版印制国父像邮票,上为国徽,格式与以前所印者大致相同,惟边框花纹较为精细。全套11种,自20元至5,000元,最大面值5000元票系双色套印。 100元,深红,出现一种变体票:直双连横缝漏齿。
但至同年12月1日,国内平信邮资再度改为1角6分,其他尚未加盖的各地区,没有再加盖。数字的字体较小,位置略高,与「作」「分」2字相齐。
1942年底起,中华邮政内地邮资增为平信5角、挂号1元、快递2元,致使5角面值邮票需要量骤增。同时将停售的“国内平信附加已付”加盖邮票上划去原盖字样,另加盖“伍角”字样出售。加盖字样及划线粗细式样各有不同。
1949年,中华邮政发行。面值1分(黄绿)、2分(桔)、4分(蓝绿)、10分(紫)、16分(桔红)、20分(蓝)、50分(棕)、100分(浅蓝)、500分(红)。重庆华南印刷厂承印。 2分,桔黄,出现一种变体票:横缝及顶边漏齿。
1分及2分邮票需用特多,造册处加盖的票已经不足以使用,另将伦敦版蟠龙票交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加盖,也用宋体字,但“国”字大,通称“加盖大国字”。
邮票介绍:1941年,中华邮政发行。美国钞票公司承印。其中2元票有中心倒印大变体,传世很少。其中14种为1941年2月21日发行,2分及翠蓝8分为1941年4月21日发行。 2009年1月18日,2元国父像倒盖票在斯宾客拍卖行邮票拍卖会上拍出£72,000的价格。
普13 北平版烈士像邮票
2.5分,玫紫。 8分,橘红。 13分,蓝绿。 17分,橄绿。 20分,红棕。 30分,紫棕。 40分,橘黄,出现一种变体票:叠模。 另1分邮票与国父像伦敦版2分、5分、2角5分邮票合订成邮票小册。
普19 香港中华三版有水印孙中山像邮票
1元,褐、红棕:发行量155,000; 5元,灰蓝、红:发行量135,000; 10元,紫、绿:发行量150,000; 20元,蓝、玫紫:发行量570,000;停售日期1943年10月23日,停用日期1944年1月1日。 所谓“半钮”“全钮”通俗讲是指票中孙中山像衣领下的纽扣,是整个或是显示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