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41年11月1日新闻纸邮资由半分调整为1分,半分邮票不复适用,各区邮政管理局分别将存票就地加盖改作1分票售用。此项加盖票,通用于广东邮区,故称湘粤加盖。
1941年(民国30年)11月1日新闻纸邮资由半分调整为1分,半分邮票不复适用,各区邮政管理局分别将存票就地加盖改作1分票售用。
(一)湘粤加盖
发行日期:1942.8(民国31年)
1、纽约版大字;2、纽约版小字;
3、港烈大字平顶“分”;4、港烈小字低“1”;5、港烈粗“1”;6、北平烈士高版高“1”;7、北平烈士矮版粗“1”
加盖全张枚数:200(20x10)
4号仿宋体,石印加盖红色,因系手写,故颇不一致,有大小字之分,阿拉伯数字「1」之大小尤为显着。壹字简写作「一」。此项加盖票,通用于广东邮区,故称湘粤加盖。两行间距7mm。
(二)福建加盖
发行日期:1942.5.16(民国31年)
港烈,细“分”(粗“分”变体)
加盖全张枚数:200(2x10x10)
4号宋体铅字活版加盖红色,数值「一」字,亦系简写。两行间距9mm。
(三)江西加盖
发行日期:1942.8(民国31年)
港烈
加盖全张枚数:200(2x10x10)
4号宋体铅字加盖红色,数值用大写之「壹」字,「改作」与「壹分」间之横距,较他区加盖者为窄,阿拉伯数字「1」地位较高,与「作」「分」2字相齐。两行间距5mm。
(四)广西加盖
发行日期:1943.7(民国32年)
1、港烈一次加盖深红(二次加盖浅红);2、北平烈士高版浅红;3、北平烈士矮版浅红
加盖全张枚数:50(5x10)
4号宋体铅字加盖红色,数值用大写「壹」字,加盖横距较江西区加盖者为阔,数字「1」字较低。两行间距7mm。
1949.5P12.5~14,[Pr]广州南京印务局。 广东邮政管理局奉令将印花税票一批,交由广州南京印务局,以特制锌版加印改作单位邮票,计国内信函费3种,国内挂号费,国内快递费及航空费各1种,国内航空费单位票另列于航空类。加盖颜色黑、红或深棕色。
民国38年春,京沪受到威胁,由上海印制邮票供应西南各区,中断,于是将大东书局沪厂印制金圆邮票之原图案,以照相制成玻璃版,航寄重庆,交由华南印刷厂翻制胶版,用平印方法添印。图案文字虽相同,惟版纹更较大东厂平版者为粗糙,纸质亦较粗松。
抗战胜利复员后,第1次在上海交由大东书局上海印刷厂以雕刻凹版印制国父像邮票,上为国徽,格式与以前所印者大致相同,惟边框花纹较为精细。全套11种,自20元至5,000元,最大面值5000元票系双色套印。 100元,深红,出现一种变体票:直双连横缝漏齿。
1947,中华邮政发行。其中部分邮票纸质有厚薄之分,图幅也有阔版、窄版、高版、矮版的差异。因该票右下角边框中有梅花图案,也称“梅花一版”。
2分,橄绿,出现一种变体票:底边漏齿; 民国邮票属于历史上最动荡的一个历史阶段。在长期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民国邮票消耗特别大,能够完整保留下来的已经不多了。所以,现如今能完整保留下来的民国邮票已经寥寥无几。
2分,橄绿; 1元,褐色,红棕; 5元,灰蓝,红;除面值10元邮票在安徽省寿县发行过外,其余五种均未正式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