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3月20日正值春分节气,中国邮政发行《春夏秋冬》特种邮票1套4枚,图案内容分别为“春燕剪柳”、“夏荷戏水”、“秋鸡鸣穗”、“冬雪映梅”。至此,中国邮政已发行“四字”题材邮票6套,已然形成系列,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3月20日正值春分节气,中国邮政发行《春夏秋冬》特种邮票1套4枚,图案内容分别为“春燕剪柳”、“夏荷戏水”、“秋鸡鸣穗”、“冬雪映梅”。至此,中国邮政已发行“四字”题材邮票6套,已然形成系列,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四字”邮票的形成时间相对较短。所谓“四字”邮票,应该是由我国语言文字文化导致的特有现象,其特征是以四个字并列的词语为邮票名称,且每个字都有其独立的含义。由此,我们可以追溯到第一套“四字”邮票,中国邮政于2006年发行《文房四宝》特种邮票1套4枚,分别表现了笔、墨、纸、砚,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文房四宝。文房四宝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汉字书法、中国画诞生不可或缺的条件,也是一种独特的传统艺术品类。随着多套邮票的相继发行,《文房四宝》不仅自然而然地被归为“四字”邮票,且成了“四字”系列邮票的龙头。
二是“四字”邮票发行相对连续集中。在发行《文房四宝》邮票之后,中国邮政又于2010年、2012年、2013年、2015年分别发行了《梅兰竹菊》、《福禄寿喜》、《琴棋书画》和《诗词歌赋》邮票,其形式都是特种邮票,均为1套4枚,是典型的“四字”邮票。
三是“四字”邮票多为名家设计。从已发行的6套“四字”邮票来看,其设计者不是当代中国负有盛名的画家,就是中国邮票设计专业享有盛名的设计师。其中《文房四宝》、《梅兰竹菊》、《福禄寿喜》的设计者是邮票印制局著名邮票设计师王虎鸣,《琴棋书画》的设计者为著名画家范曾,《诗词歌赋》和《春夏秋冬》邮票的设计者则为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冯远。
四是“四字”邮票多获好评。在这6套“四字”邮票中,《文房四宝》荣获2006年全国佳邮评选优秀邮票奖和最佳设计奖,《福禄寿喜》荣获2012年全国佳邮评选优秀邮票奖和最佳印刷奖,《琴棋书画》荣获2013年全国佳邮评选优秀邮票奖,《诗词歌赋》荣获2015年全国佳邮评选最佳设计奖。
五是“四字”邮票的版式和版别呈现多样式。这6套“四字”邮票均发行有版式二小版张,其中,《文房四宝》版式二为绢质邮票,是为2006年北京国际邮票钱币博览会特别印制发行的,也是我国首套绢制邮票。《梅兰竹菊》不仅发行了版式二(扇形),还以版式二的形式为2010年北京国际邮票钱币博览会特别印制了《梅兰竹菊》无齿邮票。《琴棋书画》不仅发行了版式二,还发行有特种邮票本册,并为2013(第一届)中国国际集藏文化博览会制作了《琴棋书画》绢质邮票小版张。“四字”邮票的版别多为胶印,《福禄寿喜》则在胶印的基础上,采用了局部全息烫印和压凸印制工艺。《诗词歌赋》是其中唯一的胶雕套印邮票,《春夏秋冬》则为影写版。
邮票的票面上,大都标印邮资金额,称为“面值”。不过,有些邮票由于各种原因,票面上也有不标印面值的,这种邮票称被为“无面值邮票”。这套无面值单位邮票已成了我国解放区邮票中极其难得的珍品。
而我国却有一种邮票小全张邮电部明文规定不能撕开(剪开)单枚贴用,它就是1964年10月20日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五周年》纪念邮票小全张。 1964年10月1日,首都各界人民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典礼。
中国驿运制度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最早建立通信组织的国家之一。古老神奇的邮驿就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通信和交通形式,是穿越3000多年华夏大地上的中华文明的杰出创造。从此“驿”这一名称,一直沿用到后代。 驿运制度被一些史学家称为“国之血脉”。
《刘海粟作品选》邮票在延续以往中国美术名家作品选系列邮票风格的基础上,有着十足的个性和自己的特色。该套票书、画、章三位一体,和谐统一,呈现出我国传统的书画之美。
3月20日,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节气,中国邮政将于这一天发行《春夏秋冬》特种邮票,全套4枚,图案内容分别为:春燕剪柳、夏荷戏水、秋鸡鸣穗、冬雪映梅,全套邮票面值为5.4元。邮票由着名画家、艺术教育家冯远手绘创作。
人们常说“猴”是无臀的,所以坐不住,善於变动,同时“猴”计多、狡猾,喜欢在小天地里封王称霸。古时候将各据一方的霸主称为“诸侯”,其中“侯”来源于“猴”,因指人而将的“犬”旁去除。因此,人们意会“猴”年的命运是琢磨不定。邮政编码前代号25;
中国无面值邮票
邮票的票面上,大都标印邮资金额,称为“面值”。不过,有些邮票由于各种原因,票面上也有不标印面值的,这种邮票称被为“无面值邮票”。这套无面值单位邮票已成了我国解放区邮票中极其难得的珍品。
为集邮者发行的文字连印票
“文”字邮票共发行了19套80枚,其中有两套为连印设计,即文1《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的(2-6)、两个5图连印和文10《毛泽东最新指示》的全套连印。原本备受贬抑的集邮者,亦是“文”字邮票最虔诚的保护者和发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