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我国却有一种邮票小全张邮电部明文规定不能撕开(剪开)单枚贴用,它就是1964年10月20日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五周年》纪念邮票小全张。 1964年10月1日,首都各界人民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典礼。
众所周知,邮票小全张在贴用时,可根据寄发邮件所需的邮资,视小全张的面值情况,采取全套贴用或撕开(剪开)单枚贴用均可,只要符合邮资即可。而我国却有一种邮票小全张邮电部明文规定不能撕开(剪开)单枚贴用,它就是1964年10月20日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五周年》纪念邮票小全张。
建国15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建了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辉煌业绩:一是从1949年建国开始,到1955年这7年间,进行了大规模的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加强了建国初期的国家政权建设,基本上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剥削制度,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二是1956年开始,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964年10月1日,首都各界人民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典礼。来自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元首和贵宾三千多人参加了典礼。典礼后举行了盛大的群众游行。
为庆祝建国15年来我国在各方面所取得的辉煌胜利,邮电部发行了这套纪念邮票,编号纪106,全套3枚横联印,分别为“中国共产党万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五周年”、“毛主席万岁”。邮票图案中各族人民聚集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热烈庆祝国庆佳节。邮票以横三联形式出现,构成一整体,以绚丽多彩的画面,表现出中国人民举国欢腾、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的场面。
该小全张上印有三枚邮票一套,面值、图案和售价均与1964年10月1日发行的一套三枚邮票相同,即每张售价24分,小全张相连之处不打齿孔。小全张由卢天娇设计。
邮电部在下发的第269号《关于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五周年”纪念邮票及小全张邮票的通知》中是这样规定的:
(一)1964年10月1日发行的这套邮票每张上印有一、二、三图(共50枚),除每枚邮票成为一幅图案外,三枚连在一起就构成一幅大的图案,在出售邮票时,仍以每枚为单位,如购票人选购其中任何一枚或几枚时,均可售予。
(二)于1964年10月20日发行的纪念邮票小全张,每张上印邮票一套,共三枚,面值及售价均与邮票相同,小全张三枚相连之处不打齿孔,贴作邮资时,以整张连边饰或沿三枚周围齿孔撕下均可,但为保持该邮票的画面完整无损,一律不得用剪刀剪成单枚或双枚贴用,否则均作未付邮资处理。对此必须向购票人详细讲清。该小全张因发行数量较少(4万枚),除中国集邮公司供集邮出售外,并一次发给各省局一部分,希各省局在分时照顾到开放城市或外宾常到之处。
通过上述规定,我们可以得知“为保持该邮票的画面完整无损,一律不得用剪刀剪成单枚或双枚贴用,否则均作未付邮资处理。”这个特殊规定在我国邮政史上是唯一的一次,在世界邮政史上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由于当时国内集邮者购到后很少贴用,因此了解此规定者不是很多。
邮票的票面上,大都标印邮资金额,称为“面值”。不过,有些邮票由于各种原因,票面上也有不标印面值的,这种邮票称被为“无面值邮票”。这套无面值单位邮票已成了我国解放区邮票中极其难得的珍品。
在前几年的一次拍卖会上,这枚信封卖了240万美元。
即便到了近代,中国也经历了从军阀混战到张学良“东北易帜”,国民政府统一全国的历程。1916年到1928年的12年间,各地军阀割据、群雄并起,纷纷向中央政权发起挑战,折腾的昏天黑日,民不聊生。
3月20日正值春分节气,中国邮政发行《春夏秋冬》特种邮票1套4枚,图案内容分别为“春燕剪柳”、“夏荷戏水”、“秋鸡鸣穗”、“冬雪映梅”。至此,中国邮政已发行“四字”题材邮票6套,已然形成系列,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持缰举牍,飞马急递,再现了当时边境地区驿传的情景。有时马匹无法到达的地方,也会派出善於快跑的人想办法将羽书送达,这些人被称为“健步”,或“急脚子”或“快行子”!
当今社会,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早已不是经济、军事、文化等单一层面的较量,而是综合实力的比拼。邮政储蓄比现代邮政体制的诞生晚了21年,在中国的发展更是经历了无数波折。1896年光绪皇帝御批,准许开办大清国家邮政。
丁晨:“国之血脉”说驿运
中国驿运制度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最早建立通信组织的国家之一。古老神奇的邮驿就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通信和交通形式,是穿越3000多年华夏大地上的中华文明的杰出创造。从此“驿”这一名称,一直沿用到后代。 驿运制度被一些史学家称为“国之血脉”。
卢云:“猴”白片(1)
人们常说“猴”是无臀的,所以坐不住,善於变动,同时“猴”计多、狡猾,喜欢在小天地里封王称霸。古时候将各据一方的霸主称为“诸侯”,其中“侯”来源于“猴”,因指人而将的“犬”旁去除。因此,人们意会“猴”年的命运是琢磨不定。邮政编码前代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