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我国文字中,最早出现“邮”字是《礼经》的“飨农及邮表啜”一语。《孟子》有“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一句,春秋时代在路旁开辟预备给行人、使者休息的场所,称为“邮”。这都是2500多年前的事了。
在我国文字中,最早出现“邮”字是《礼经》的“飨农及邮表啜”一语。全句是说在秋收以后,以酒食慰劳种地的人,在田间设置亭舍,是种地人聚会的地方。《孟子》有“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一句,春秋时代在路旁开辟预备给行人、使者休息的场所,称为“邮”。这都是2500多年前的事了。

“邮政”二字连在一起使用,成为专用名词,始见于清朝《续文献通考》里面乾隆、嘉庆年间关于整顿驿站的上谕,所用“邮政”两字在当时是对驿政的别称,“政”字的意义包括行政及技术管理,并不单纯指邮递工作而言。
“邮政局”名词正式用于现代邮政,应当追溯至清朝光绪四年(1878)海关发行的“大龙邮票”。这种邮票图案上端左右两角上面,分列“大清”二字和“邮政局”三字。
“邮政局”三字虽然已经在首次使用的邮票中定了名,但在光绪二十二年(1896)大清邮政官局奉旨批准开办以前的10年之内,海关在北京、天津、烟台、牛庄、上海五处设立了华洋书信馆,不叫邮政局。这些华洋书信馆所收的华文书信,按照路程远近直接收取邮资,一概不贴邮票,一开始印刷并对外出售的邮票只用于发送洋文书信。光绪五年(1879),天津的书信馆归海关自己办,改称为海关拔驷达书信馆,仍然不使用“邮政局”这个名称。直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才将所有书信馆一律改称为“邮政局”。
邮政唯一明文规定不能撕开贴用的邮票
这组动物邮票 你忍心撕下吗?
除了好好收藏邮票,邮票还能这样玩
成功预测女排夺冠?中国邮票制造“奇迹”的背后
从《春夏秋冬》看“四字”邮票的发行特点
邮票小色标蕴藏大创意
天上掉“馅饼”了,又一起针对藏友的骗局
中国的各类集邮协会,数以千百计,办有会刊会报的自然也数以千百计。邮会的命名各有千秋,但是以黄河命名的恐怕只有黄河集邮研究会一家,自然《黄河集邮》也是第一份以黄河命名的集邮协会会刊。
邮票的票面上,大都标印邮资金额,称为“面值”。不过,有些邮票由于各种原因,票面上也有不标印面值的,这种邮票称被为“无面值邮票”。这套无面值单位邮票已成了我国解放区邮票中极其难得的珍品。
即便到了近代,中国也经历了从军阀混战到张学良“东北易帜”,国民政府统一全国的历程。1916年到1928年的12年间,各地军阀割据、群雄并起,纷纷向中央政权发起挑战,折腾的昏天黑日,民不聊生。
有感韩国前总统被俘。 1992年8月24日,中国与韩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卢泰愚的最大心愿是与中国建交并访华。本书以邮票为媒介,向读者介绍89年来韩国历任总统及其业绩与过失。
3月20日正值春分节气,中国邮政发行《春夏秋冬》特种邮票1套4枚,图案内容分别为“春燕剪柳”、“夏荷戏水”、“秋鸡鸣穗”、“冬雪映梅”。至此,中国邮政已发行“四字”题材邮票6套,已然形成系列,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记录恢复帝制闹剧的“洪宪”邮戳
在台湾《全方位拍卖》目录第80期62页,有一件民国帆船3分旧票(图1),盖有“洪宪元年三月十一”日戳,戳式为英中文腰框日戳,本无可圈点之处,到是“洪宪”元年特殊的记年戳记比较罕见,查阅资料,寻找出处,原来是袁世凯恢复帝制闹剧的佐证。
孙关龙:造纸术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一看标题,很多人会说:谁不知道造纸术是东汉蔡伦发明的,这是小学生都知道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因为学术的发展已证明,“蔡伦纸”不是中国最早的纸,造纸术也不是东汉蔡伦发明的。
剪报:邮票上的文代会
1949年7月新中国成立前夕,文代会全称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1953年9月改为“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1988年11月调整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代表大会”。从1996年起,全国文代会、作代会定为每五年召开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