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民国38年4月以后金圆券贬值,若干省区,市场上已开始以银圆为计值标准,渐有恢复银本位之势。邮资于同年5月13日起,恢复以前之银圆基本费率,同时另印基数邮票售用,规定在使用银圆地区按照基数售收银圆,在使用金圆券地区,则按当地折合率折售金圆券。
发行日期:1949.5.13(民国38年)
齿孔度数:12.5
印刷版别:平版
图幅:18x21
全张枚数:200(20x10)
纸质:道林纸、无胶
印刷:大东书局上海印刷厂
民国38年4月以后金圆券贬值,若干省区,市场上已开始以银圆为计值标准,渐有恢复银本位之势。邮资于同年5月13日起,恢复以前之银圆基本费率,同时另印基数邮票售用,规定在使用银圆地区按照基数售收银圆,在使用金圆券地区,则按当地折合率折售金圆券。
此票采用双雁飞越地球为图案,盖寓飞雁传书遍及世界之意。邮票印成后,陆续分发各区;至上海沦陷之前夕,计发出1圆、2圆、5圆、10圆4种,其余尚有1角、1角6分(三一印刷公司印制,未打孔)、5角、20圆、50圆等票,均未发行。
发行日期:1949.5.13(民国38年)
齿孔度数:12.5
印刷版别:平版
图幅:18x21
全张枚数:200(20x10)
纸质:道林纸、无胶
印刷:大东书局上海印刷厂
民国38年4月以后金圆券贬值,若干省区,市场上已开始以银圆为计值标准,渐有恢复银本位之势。邮资于同年5月13日起,恢复以前之银圆基本费率,同时另印基数邮票售用,规定在使用银圆地区按照基数售收银圆,在使用金圆券地区,则按当地折合率折售金圆券。
此票采用双雁飞越地球为图案,盖寓飞雁传书遍及世界之意。邮票印成后,陆续分发各区;至上海沦陷之前夕,计发出1圆、2圆、5圆、10圆4种,其余尚有1角、1角6分(三一印刷公司印制,未打孔)、5角、20圆、50圆等票,均未发行。
为供应“金圆”面值邮票应急,中华邮政就将印花税票加盖邮政标记暂代邮票使用。印花税票原票有平版及凹版印刷两种。平版承印厂有大东、大业、中央、振明四厂;凹版有大东、大业等不同版别,细微处各有特征可分。
2.5分,玫紫。 8分,橘红。 13分,蓝绿。 17分,橄绿。 20分,红棕。 30分,紫棕。 40分,橘黄,出现一种变体票:叠模。 另1分邮票与国父像伦敦版2分、5分、2角5分邮票合订成邮票小册。
抗战期中,邮票多在后方印制,国内因限于技术及物质条件,制品均嫌粗陋。 全套原有7种面值,其中1元、2元两种于民国33年10月发行。20元、30元、50元等3种于民国35年3月起发行。
2分,橄绿; 1元,褐色,红棕; 5元,灰蓝,红;除面值10元邮票在安徽省寿县发行过外,其余五种均未正式发行。
原定自是年11月1日起实行,附加费为1元。嗣奉令缓办,于10月26日再急电各局不予发行,但边远地区,因交通不便,转令未能及时到达,届期仍有若干地区售用数日。
2分,红色加盖,出现一种变体票:倒盖。 翻传票是以帆船为主的,背景是火车、农获票是以农民收割为主图的,背景是天坛。这套邮票用的是5号宋体字,红色的加盖。印刷也很粗糙,比较不精致,但是是北京发行的唯一一套暂作改值的邮票。
普59 上海大东版孙中山像改作基数邮票
除上海大东版飞雁图基数邮票、华南版孙中山像基数邮票外,各区陆续加盖改作“银圆”基数邮票还有多处。福州加盖:福州邮局委托福州知行印务局黑色或红色“福州”加盖10种。此外尚有定海、厦门等地加盖。
普49 包裹印纸改作“金圆”邮票
原票为伦敦德纳罗公司凹版印制的国币面值包裹印纸。由上海三一印刷公司以5号楷字及方体阿拉伯数字,浇版黑或红色,加盖「改作邮票」及「金圆×圆」字样于票面主图的两旁,阿拉伯数字在下端。
普33 孙中山像烈士像加盖“改作贰角”邮票
加盖原票为“京烈版”、“港烈版”、“中华版”、“纽约版”等。各地加盖字样各有不同。按原票版别不同,计有河南7种;西川7种;闽浙3种;江西9种;湖南9种;广西7种;云南4种;甘肃7种;贵州6种;东川3种;广东8种;陕西4种;湖北4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