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42年,中华邮政发行。初期来不及打孔即发售应用,后又有点线齿及12.5-13度齿孔。福建南平百城印务局承印。 图12出现两种变体票:横双连中缝漏齿、无齿*点线齿。
图1~7 为无齿票
图10~12为点线齿P6.5
图11~19为圆孔齿P10.5~16
1942年,中华邮政发行。初期来不及打孔即发售应用,后又有点线齿及12.5-13度齿孔。其中无齿票7种,面值10元(棕红)、20元(蓝绿)、20元(玫红)、30元(深紫)、40元(红)、50元(蓝)、100元(棕);点线齿票3种,面值5元(紫)、10元(棕)、50元(蓝);有齿票9种,面值4元(蓝)、5元(灰紫)、10元(棕红)、20元(绿)、20元(玫红)、30元(紫)、40元(红)、50元(蓝)、100元(棕)、凹版印制。福建南平百城印务局承印。
发行日期:1942~1945(民国31~34年)
纸质:道林纸印刷版别:雕刻版
图幅:19.5x22.5全张枚数:100(10x10)
印刷:福建南平百城印务局
民国31年由重庆中央信托局印制处承印的常用邮票,最高面值为5圆。由于业务需要,经与福建南平县百城印务局订约,印制较高面值雕刻凹版邮票,仍以国父像为中心图案,格式与香港版大致相同,最初印成之票未及打孔,即予售用,故称无齿票,其后陆续印行点线齿及疏密不一之圆齿孔票。
其中,图10出现两种变体票:点线齿*12.5、13*点线齿。
图11出现两种变体票:横双连中缝漏齿、13*点线齿。
图12出现两种变体票:横双连中缝漏齿、无齿*点线齿。
上海大业印刷公司加盖的金圆邮票,其分数票中除国父像渝中央版30元改5分外,均用5号方体「金圆」两字及5号方体阿拉伯数字特制字模,浇凸版,分四种形式加盖。角数票另用5号楷字及5号方体阿拉伯数字浇版,加盖改值,角数票字体特征如下:
4分,出现两种变体票:“暂作肆作”、双联,一枚漏齿。 29年9月20日起调整邮资,本埠平信费,每20公分由2分改为4分,4分邮票用量骤增,新票未印成前,经先将库存最多之5分邮票于票面两旁及下端,加盖「暂作肆分」及阿拉伯「4」字,改值售用。
2分,橄绿。 3分,红棕。 16分,橄棕。 该局后期承印票,采用特制的篆文邮字水印纸,共5枚,其图案刷色版模与前印者相同。此票可分线式齿和梳式齿。
黑字0.5分,棕,出现两种变体票:倒盖、复盖。 红字2分,深绿,出现两种变体票:横双连中缝漏齿、直双连中缝漏齿。全套自半分至5圆共15枚,发交各地售用。
1945年,中华邮政发行。面值2元(绿)、5元(深绿)、10元(深蓝)、20元(红)、齿孔度数为12.5。纸质分有条纹土纸、无条纹土纸、白垩纸等。重庆大东书局印刷。 20元,红,出现一种变体票:双面印。
2分,红色加盖,出现一种变体票:倒盖。 翻传票是以帆船为主的,背景是火车、农获票是以农民收割为主图的,背景是天坛。这套邮票用的是5号宋体字,红色的加盖。印刷也很粗糙,比较不精致,但是是北京发行的唯一一套暂作改值的邮票。
普56 上海大东版飞雁图基数邮票
民国38年4月以后金圆券贬值,若干省区,市场上已开始以银圆为计值标准,渐有恢复银本位之势。邮资于同年5月13日起,恢复以前之银圆基本费率,同时另印基数邮票售用,规定在使用银圆地区按照基数售收银圆,在使用金圆券地区,则按当地折合率折售金圆券。
普21 香港商务版烈士像邮票
0.5分,深褐; 1分,桔黄; 2.5分,玫紫; 4分,蓝灰; 15分,棕紫; 30分,棕紫,出现一种变体票:横双连直缝漏齿; 北平版票齿孔为14度,香港版虽亦有14度票,但极少见,一般均属12.5度之中齿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