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除上海大东版飞雁图基数邮票、华南版孙中山像基数邮票外,各区陆续加盖改作“银圆”基数邮票还有多处。福州加盖:福州邮局委托福州知行印务局黑色或红色“福州”加盖10种。此外尚有定海、厦门等地加盖。
除上海大东版飞雁图基数邮票、华南版孙中山像基数邮票外,各区陆续加盖改作“银圆”基数邮票还有多处。上海加盖:由上海正中书局于各版印花税票黑、蓝、棕色篆体小字加盖3种;上海中华书局永宁印刷厂红色加盖2种。湖南加盖:由长沙南岳印刷厂黑色“湘”字加盖4种。湖北加盖:汉口复兴印刷厂黑、绿。蓝色篆体加盖4种。福建加盖:福州知行印务局黑色加盖12种。东川加盖:由重庆华南印务局黑色或红色十字形花纹加盖10种。福州加盖:福州邮局委托福州知行印务局黑色或红色“福州”加盖10种。西川加盖:紫色及黑色“蓉”字加盖2种。此外尚有定海、厦门等地加盖。
发行日期:1949.6.4(民国38年)
加盖:福州知行印刷局
褔建邮区因业务需要,奉准将国父像上海大东1、2、3版邮票,交由福州知行印刷局,以4号楷字及5号书版体阿拉伯数字活版,于国父像两侧加盖黑色「邮资XX」字样,下端加盖数值。自1分至4角共12种,其中7000圆改1分票,系用手工逐枚加盖,字型较其余11种为大。
1949年9月,中华邮政发行香港亚洲版单位邮票。图案和刷色等与“上海大东版”单位邮票相同。香港亚洲石印局承印。
但至同年12月1日,国内平信邮资再度改为1角6分,其他尚未加盖的各地区,没有再加盖。数字的字体较小,位置略高,与「作」「分」2字相齐。
抗战期中,邮票多在后方印制,国内因限于技术及物质条件,制品均嫌粗陋。 全套原有7种面值,其中1元、2元两种于民国33年10月发行。20元、30元、50元等3种于民国35年3月起发行。
1947,中华邮政发行。其中部分邮票纸质有厚薄之分,图幅也有阔版、窄版、高版、矮版的差异。因该票右下角边框中有梅花图案,也称“梅花一版”。
0.5分,灰棕,出现四种变体票:横双连中缝漏齿、直双连中缝漏齿、顶边漏齿、底边漏齿。 伦敦版帆船、农获、牌坊邮票是1913年中华邮政发行第一套正式普通邮票,由英国伦敦华德路公司印刷。虽有3种图案,通常简称全套为“帆船票”。
1944年,中华邮政发行。面值4角(棕红)、2元(灰棕)、3元(红)、3元(红棕)、6元(棕)、10元(浅红)、20元(红)、50元(棕)、70元(紫)。纸质为土纸,其中纸质有有条纹、无条纹及厚薄的不同。重庆中华书局承印。
普50 上海大东一版孙中山像金圆邮票
1949年,中华邮政发行。面值1元(桔)、10元(绿)、20元(紫棕)、50元(墨绿)、100元(桔棕)、200元(桔红)、500元(枚紫)、800元(玫红)、1000元(蓝)。上海大东书局承印。
普49 包裹印纸改作“金圆”邮票
原票为伦敦德纳罗公司凹版印制的国币面值包裹印纸。由上海三一印刷公司以5号楷字及方体阿拉伯数字,浇版黑或红色,加盖「改作邮票」及「金圆×圆」字样于票面主图的两旁,阿拉伯数字在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