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0.5分,灰棕。薄纸出现一种变体票 :横双连中缝漏齿。 1分,桔黄。 2分,草绿。 3分,蓝绿。 4分,橄绿。 5分,玫紫。 8分,桔红。 15分,深蓝。 20分,棕红。 30分,紫棕。 1元,褐、桔棕。 20元,蓝、紫。
0.5分,灰棕。薄纸出现一种变体票 :横双连中缝漏齿。
1分,桔黄。薄纸出现二种变体票:横双连中缝漏齿、双连无齿。
1.5分,紫。
2分,草绿。
3分,蓝绿。
4分,灰。薄纸出现两种变体票:横双连中缝漏齿、横双连直缝漏齿。
4分,橄绿。厚纸出现两种变体票:横双连中缝漏齿、横三联中缝漏齿。
5分,玫紫。
6分,红。
6分,棕。(只有厚纸)
7分,紫。
8分,桔红。
10分,深蓝。
13分,棕。
15分,深蓝。
16分,橄绿。
20分,棕红。
30分,紫棕。厚纸出现一种变体票:横双连中缝漏齿。
50分,绿。
1元,褐、桔棕。
2元,棕、蓝。
5元,绿、红。
10元,紫、绿。(只有薄纸)
20元,蓝、紫。
名称:北京二版帆船、农获、牌坊邮票
志编号:普8_m
整版枚数:(86)-(104)200(20*10),(87)(89)(90)(92)(93)(98)另有120
印刷机构:北平财政部印刷局
齿孔度数:P14
版别:雕刻版
备注:发行日期:1923-1933民国十二年至二十二年。“北京二版”亦称“北京新版”。
1923-1933(民国十二年至民国二十二年),雕刻版,薄纸(法国纸)、厚纸(加拿大纸),P14,20mm*22mm,普8.1-普8.19 200(20*10) 、普8.20-普8.24 50(10*5),[P]北京财政部印刷局。(北京二版也称“北京新版”)
北京1版帆船、农获、辟雍票已用多年,库存渐少,再次交财政部印刷局仍按原图添印。分数票及角数票仍为单色,圆数票双色。所用纸张有两种,一种为纸质较厚之加拿大纸,一种为较薄之法国纸,厚纸票中缺10圆面值票,薄纸票中缺4分(橄绿)、6分(棕)。另1分、2分、3分、4分(灰)、5分及1角票6种,有120枚,140枚,160枚及180枚,均为备装订邮票册之用,故均分格,而每格间均有空白纸边,预留装订之用(小格全张)。
北京先后二次印制的帆船票,版模各有特点,制图对照说明如下:
一版
1.“中华民国邮政”横框下有垂直线。
2. 横框上小圆珠有光影黑线。(普8.16)
1. 横框上端两旁之花纹比较简单。
2. 数值下无珠形小圈。(普8.18)
1. 中心圜桥门图黑色。
2. 半圆框下边为双线。(普8.20)
二版
1. 横框下无垂直线。
2. 小珠上无光影黑线。
1. 横框两旁之花纹碎杂。
2. 数值下有小圈。(普8.19)
1. 中心图桉彩色。
2. 半圆框下边为单线。(普8.21)
8分,橄绿(实钮);大东版仅有5分、8分两种。 2. 大东版圆数票「圆」字内「贝」部,右侧1竖与右下1点不连。
4分,出现两种变体票:“暂作肆作”、双联,一枚漏齿。 29年9月20日起调整邮资,本埠平信费,每20公分由2分改为4分,4分邮票用量骤增,新票未印成前,经先将库存最多之5分邮票于票面两旁及下端,加盖「暂作肆分」及阿拉伯「4」字,改值售用。
加盖原票为“京烈版”、“港烈版”、“中华版”、“纽约版”等。各地加盖字样各有不同。按原票版别不同,计有河南7种;西川7种;闽浙3种;江西9种;湖南9种;广西7种;云南4种;甘肃7种;贵州6种;东川3种;广东8种;陕西4种;湖北4种。
1948年,中华邮政邮资大幅度上涨,各版孙中山像邮票面值已不适合使用,于是便在这些邮票上加盖高额“国币”面值售用。上海大业印刷公司加盖。
1940年9月20日起,国内各地互寄平信邮资每20公分由5分调整为8分,各地提出一部份库存5分票就地加盖,改为3分邮票,以备搭配5分邮票售用。并定出加盖格式,规定「暂作」2字盖于票面右侧,「3分」2字盖于左侧,阿拉伯数字「3」在下端。
1945年,中华邮政发行。面值2元(绿)、5元(深绿)、10元(深蓝)、20元(红)、齿孔度数为12.5。纸质分有条纹土纸、无条纹土纸、白垩纸等。重庆大东书局印刷。 20元,红,出现一种变体票:双面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