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48年,中华邮政邮资大幅度上涨,各版孙中山像邮票面值已不适合使用,于是便在这些邮票上加盖高额“国币”面值售用。上海大业印刷公司加盖。
1948年,中华邮政邮资大幅度上涨,各版孙中山像邮票面值已不适合使用,于是便在这些邮票上加盖高额“国币”面值售用。计有永宁一次加盖6种,上海中华书局永宁印刷厂加盖,特征是面值框内为“工”字形花纹;永宁二次加盖3种,特征是面值框内为“八”字形花纹;大业一次加盖3种,特征是右上角及左下角各有二个五角星;大业二次加盖3种,特征是面值框内为菱形花纹。上海大业印刷公司加盖。
发行日期:民国37年4月起
(1)永宁1次加盖
由上海中华书局永宁印刷厂,以特制的6号楷字及阿拉伯数字加边嵌对倒三角形之花框,浇制凸版,加盖黑或红色;横列于国徽与国父像之间,下端印数字框,圆以下角分位下有一短划。因位数较多,花框特长。通称「永宁1次长框」。中信版原票除5角外,土纸、道林纸均有。
(2)永宁2次加盖
由上海中华书局永宁印刷厂以大业印刷公司特制之6号仿宋体字模,及永宁厂特制之阿拉伯数字加斜方孔花框,浇制凸版,加盖黑或红色;下端印数字框,圆以下无角分位。通称「永宁2次长框」。中信版1角原票,有土纸及道林纸。
(3)大业1次加盖
由上海大业印刷公司以特制之6号仿宋字,及阿拉伯数字加单线长方框及星形,浇制凸版,加盖黑色;下端印数字框,原刊数值则分别以5角星2颗盖销之。通称「大业1次长框」。
(4)大业2次加盖
由上海大业印刷公司以特制之6号仿宋体字及阿拉伯数字加边嵌菱形花框,浇制凸版,加盖黑色;下端印数字框,圆以下无角分位。通称「大业2次长框」。2角原票有土纸及道林纸。
民国38年4月以后金圆券贬值,若干省区,市场上已开始以银圆为计值标准,渐有恢复银本位之势。邮资于同年5月13日起,恢复以前之银圆基本费率,同时另印基数邮票售用,规定在使用银圆地区按照基数售收银圆,在使用金圆券地区,则按当地折合率折售金圆券。
“伦敦二版”俗称双票。 1分,橘黄,出现一种变体票:“中”字下的第二条横线完整。 P.S. 从印制版别上看,第一版应为“双圈”票,第二版才为“单圈”票;从发售时间上区分,“单圈”票在先,“双圈”票在后。
1949年9月,中华邮政发行香港亚洲版单位邮票。图案和刷色等与“上海大东版”单位邮票相同。香港亚洲石印局承印。
但至同年12月1日,国内平信邮资再度改为1角6分,其他尚未加盖的各地区,没有再加盖。数字的字体较小,位置略高,与「作」「分」2字相齐。
2分,橄绿; 1元,褐色,红棕; 5元,灰蓝,红;除面值10元邮票在安徽省寿县发行过外,其余五种均未正式发行。
1945年,中华邮政发行。面值2元(绿)、5元(深绿)、10元(深蓝)、20元(红)、齿孔度数为12.5。纸质分有条纹土纸、无条纹土纸、白垩纸等。重庆大东书局印刷。 20元,红,出现一种变体票:双面印。
普13 北平版烈士像邮票
2.5分,玫紫。 8分,橘红。 13分,蓝绿。 17分,橄绿。 20分,红棕。 30分,紫棕。 40分,橘黄,出现一种变体票:叠模。 另1分邮票与国父像伦敦版2分、5分、2角5分邮票合订成邮票小册。
普48 孙中山像烈士像加盖“金圆”改值邮票
上海大业印刷公司加盖的金圆邮票,其分数票中除国父像渝中央版30元改5分外,均用5号方体「金圆」两字及5号方体阿拉伯数字特制字模,浇凸版,分四种形式加盖。角数票另用5号楷字及5号方体阿拉伯数字浇版,加盖改值,角数票字体特征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