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44年,中华邮政发行。图案与中信版孙中山像邮票相同,唯母模暗记不同,刷色也不同。纸质有宣纸,道林纸等。福建南平百城印务局承印。
1944年,中华邮政发行。全套共15枚。图案与中信版孙中山像邮票相同,唯母模暗记不同,刷色也不同。面值3角(棕)、1元(绿)、2元(紫棕)、2元(蓝)、2元(绿)、2元(紫棕无齿)、3元(黄)、4元(紫棕)、5元(红)、6元(蓝)、10元(棕)、20元(蓝绿)、50元(绿)、70元(紫)、100元(浅棕)。齿孔度数为12。纸质有宣纸,道林纸等。福建南平百城印务局承印。
发行日期:1944(民国33年)
齿孔度数:12.5
印刷版别:凸版
图幅:18.5x22
全张枚数200(20x10)
纸质:宣纸、道林纸
印刷:福建南平百城印务局(中央信托局原模)
战时交通不便,东南各区所需邮票由重庆总局供应,往往缓不济急。为解决远道配发邮票困难,经将中央信托局承印邮票的原模交由福建百城印务局,用凸版翻印,专备东南各区邮局售用。由于两处印制邮票均用同一原版,原不易区别,但百城2版票图上端衬托国徽之左边勾花内多1英文字母「C」(3圆票不显着),中信版则无;又齿孔、刷色、纸质亦有不同。
百城2版票用纸也复杂,有宣纸、中道林、西道林之分,西道林纸中又有条纹、网纹及光道林之别。齿度也极不规则,有10.5、12度的,有纵横度数不同的,大部份均为12.5度。3角、2元蓝绿、5元三种邮票宣纸及道林纸均有;1元、2元蓝、3元为道林纸;2元紫棕(普34.3)、2元紫棕(无齿、普34.6)、4元、6元至100元均为宣纸。
面值3角(棕)(9或12大方连含“象”全部水印图)、1元(橄绿)(出现两种变体票:直双连中缝漏齿、横双连中缝漏齿)、2元(紫棕)(出现两种变体票:直双连中缝漏齿、横双连中缝漏齿)、2元(蓝)、2元(蓝绿)(出现两种变体票:9或12大方连含“象”全部水印图、横双连中缝漏齿)、2元(紫棕无齿)、3元(黄)、4元(紫棕)(出现两种变体票:直双连中缝漏齿、横双连中缝漏齿)、5元(红)、6元(灰紫)(出现两种变体票:直双连中缝漏齿、横双连中缝漏齿)、10元(红棕)(出现两种变体票:直双连中缝漏齿、横双连中缝漏齿)、20元(蓝绿)(出现两种变体票:直双连中缝漏齿、横双连中缝漏齿)、50元(灰绿)、70元(棕紫)(出现一种变体票:横双连中缝漏齿)、100元(浅棕)(出现一种变体票:横双连中缝漏齿)。
原票为先烈像香港版,由上海中华书局永宁印刷厂以特制之5号楷字及阿拉伯数字加黑白相间之棋盘式花框,浇制凸版,加盖黑色,数值分列两旁,上端印阿拉伯数字框(图52)。通称「永宁上框国币票」。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香港沦陷。香港印刷邮票已无可能,中华邮政就委托重庆中央信托局印刷厂及福建南平的百城印务局分任印票工作,自1942年起陆续发行。齿孔度数为10.5-12及13。纸质较复杂,分有条纹土纸,无条纹厚、薄士纸,无条纹厚、薄士纸,道林纸等。
1948年,中华邮政发行。图案与“大东二版”基本相同,但区分较容易:“大东三版”面值都在万元以上,且为单色;左下角面值框中“大东二版”有角、分位如“20000”,“大东三版”无角、分位如“20000”。上海大东书局水印。也称“梅花二版”。
1938.11.11,雕刻版,P12.5,19.5mm*23mm,50,[P]香港中华书局。 1939,P12.5,梳式齿和线式齿两种。最初由香港中华书局以雕刻凹版双套色印制3种,以国父像为中心图案。国徽两旁双横线内为空白,通称“空框”。
,5号宋字加盖于清代蟠龙无水印票。3分:25(5*5);1元、2元、5元均为48(8*6)。上海邮政供应股。此项加盖票,因加盖文字不妥遭到反对,仅在福州邮局售出3分、1元、2元、5元以上4种,随即停售。其余11种,均未发行。
1940年9月20日起,国内各地互寄平信邮资每20公分由5分调整为8分,各地提出一部份库存5分票就地加盖,改为3分邮票,以备搭配5分邮票售用。并定出加盖格式,规定「暂作」2字盖于票面右侧,「3分」2字盖于左侧,阿拉伯数字「3」在下端。
普42 孙中山像烈士像加盖“国币”改值邮票
原票为先烈像香港版,由上海中华书局永宁印刷厂以特制之5号楷字及阿拉伯数字加黑白相间之棋盘式花框,浇制凸版,加盖黑色,数值分列两旁,上端印阿拉伯数字框(图52)。通称「永宁上框国币票」。
普57 印花税票加盖改作基数邮票
1分、4分、1角、2角为5号篆字由上海正中书局加盖绿、黑或蓝色。)4分、1角、1圆为6号美术字由上海三一印刷公司加盖蓝、红棕或黑色。5角两种为6号宋字由上海中华书局永宁印刷厂加盖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