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银圆虽未明另为通货本位,实已取代了“金圆券”。1949年中华邮政只得发行无面值“单位邮票”以供急需,各类邮件的资费,均用银圆为基数,发售邮局按照当日银圆牌价折合“金圆券”售用。
国民党政府自1948年8月发行“金圆券”,行用不到十个月即已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银圆虽未明另为通货本位,实已取代了“金圆券”。邮资随物价飞涨而不断大幅度上涨,印刷高面值邮票也无法适应需要。1949年中华邮政只得发行无面值“单位邮票”以供急需,各类邮件的资费,均用银圆为基数,发售邮局按照当日银圆牌价折合“金圆券”售用。“上海大东版”单位邮票全套共4枚:“国内信函费”为火车轮船图,桔黄色;“国内挂号费”为泰山玉皇顶图,红色;“国内快递费”为邮递员图,紫色;“国内航空费”为飞机图,绿色。齿孔度数为12.5。平版印刷。1949年5月,上海大东书局印刷。
发行日期:1949.5.2(民国38年)
齿孔度数:12.5印刷版别:平版
图幅:18x21全张枚数:200(20x10)
纸质:道林纸、无胶印刷:大东书局上海印刷厂
民国38年4月以后,币值变动更加剧烈,邮资调整频繁,各种邮票印成后,即不适用。根据需要,于同年5月2日起,就用票最多之平信费、航空费、挂号费等,印制单位邮票3种,票面不印数值,仅标明资费名称,俾随时按调整费率售用。图案分述如下:
(1)国内信函费以火车及轮舰为图案,象征水陆路邮运,票面除左边书「中华邮政」四篆字外,另于右上角横列2行「国内信函费」及「每重20公分」字样。
(2)国内挂号费以泰山风景为图案,寓「稳若泰山」之意,右边书「中华邮政」左下角分2行横列「国内挂号费」字样。
(3)国内快递挂号费以邮递员驾驶两轮机车收投邮件为图案,「中华邮政」4字直列于左上角,「国内快递挂号费」7字分2行横列于右上角。
(4)航空邮票
1949.5P12.5~14,[Pr]广州南京印务局。 广东邮政管理局奉令将印花税票一批,交由广州南京印务局,以特制锌版加印改作单位邮票,计国内信函费3种,国内挂号费,国内快递费及航空费各1种,国内航空费单位票另列于航空类。加盖颜色黑、红或深棕色。
民国38年春,京沪受到威胁,由上海印制邮票供应西南各区,中断,于是将大东书局沪厂印制金圆邮票之原图案,以照相制成玻璃版,航寄重庆,交由华南印刷厂翻制胶版,用平印方法添印。图案文字虽相同,惟版纹更较大东厂平版者为粗糙,纸质亦较粗松。
1949年,中华邮政发行。上海大东书局承印。大东1版与2版除齿孔不同外,其版式显着不同处为:大东一版「國」字之一点,在横地右边,与横相连。大东2版「國」字之一点,在1横的上边,与横及上端相连。
1941年11月1日新闻纸邮资由半分调整为1分,半分邮票不复适用,各区邮政管理局分别将存票就地加盖改作1分票售用。此项加盖票,通用于广东邮区,故称湘粤加盖。
2分,橄绿,出现一种变体票:底边漏齿; 民国邮票属于历史上最动荡的一个历史阶段。在长期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民国邮票消耗特别大,能够完整保留下来的已经不多了。所以,现如今能完整保留下来的民国邮票已经寥寥无几。
2分,橄绿; 1元,褐色,红棕; 5元,灰蓝,红;除面值10元邮票在安徽省寿县发行过外,其余五种均未正式发行。
普28 中信版孙中山像邮票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香港沦陷。香港印刷邮票已无可能,中华邮政就委托重庆中央信托局印刷厂及福建南平的百城印务局分任印票工作,自1942年起陆续发行。齿孔度数为10.5-12及13。纸质较复杂,分有条纹土纸,无条纹厚、薄士纸,无条纹厚、薄士纸,道林纸等。
普8 北京二版帆船、农获、牌坊邮票
0.5分,灰棕。薄纸出现一种变体票 :横双连中缝漏齿。 1分,桔黄。 2分,草绿。 3分,蓝绿。 4分,橄绿。 5分,玫紫。 8分,桔红。 15分,深蓝。 20分,棕红。 30分,紫棕。 1元,褐、桔棕。 20元,蓝、紫。
普30 中信版孙中山像加盖“国内平信附加已付”邮票
1942年10月9日邮政总局通知各区政管理局及办事处,因收支不能相抵,亏损甚多,奉准于邮资之外,加收附加费,要求各区将库存中信版1角6分票加盖“国内平信附加已付”字样备用。原定自1942年11月1日起施行,平信附加费为1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