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红字1分(赭黄),发行2339枚,出现两种变体票:原票大头“壹”、原票“壹”壬字头。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代封建王朝后,1912年在南京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清欠资邮票上亦加盖“临时中立”字样8枚。
红字1分(赭黄),发行2339枚,出现两种变体票:原票大头“壹”、原票“壹”壬字头。
红字3分(蓝绿),发行2818枚。
红字7分(紫棕),发行492枚。
红字16分(橄绿),发行200枚。
红字50分(淡绿),发行87枚。
黑字1元(红、玫红),发行156枚。
黑字2元(棕红、黄),发行93枚。
黑字5元(绿、粉红),发行52枚。
1912.3.20(民国元年三月二十日),五号宋体字再加盖于“临时中立”加盖票,上海邮政供应股,普2.1及普2.5 20(4×5);普2.2-普2.4 25(5×5);普2.6-普2.8 48(8×6)。
原票已经加盖“临时中立”票15枚。也因所盖文字欠妥,复交造册处,再度以5号宋字直行加盖红或黑色「中华民国」4字,与「临时中立」成十字形。分发汉口、南京、长沙各局售用。加盖之原票亦15种,与「临时中立」票同,但汉口局仅售出8种,南京局仅售出1分、3分、1角6分、1元、2元及5元6种,长沙局则只售出1分1种,发行不久,亦即停售。其余各票,均未发行。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代封建王朝后,1912年在南京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孙中山先生担任了临时的大总统。清王朝时候的邮票不再能够在中华民国使用,但是那个时候的邮票还来不及印制,所以孙中山先生就任命当时邮政总办法国人帛黎令上海海关造册处在清三次蟠龙票上分别用红、黑两色加盖“临时中立”字样售用,全套共15枚。在清欠资邮票上亦加盖“临时中立”字样8枚。来表示这是中华民国的邮票,但是一经发行就遭受了很多人的反对,所以也就停用了。
民国38年4月以后金圆券贬值,若干省区,市场上已开始以银圆为计值标准,渐有恢复银本位之势。邮资于同年5月13日起,恢复以前之银圆基本费率,同时另印基数邮票售用,规定在使用银圆地区按照基数售收银圆,在使用金圆券地区,则按当地折合率折售金圆券。
1942年,中华邮政发行。初期来不及打孔即发售应用,后又有点线齿及12.5-13度齿孔。福建南平百城印务局承印。 图12出现两种变体票:横双连中缝漏齿、无齿*点线齿。
1942年10月9日邮政总局通知各区政管理局及办事处,因收支不能相抵,亏损甚多,奉准于邮资之外,加收附加费,要求各区将库存中信版1角6分票加盖“国内平信附加已付”字样备用。原定自1942年11月1日起施行,平信附加费为1元。
1945年,中华邮政发行。面值20元(深红)、30元(深蓝)、40元(桔)、50元(绿)、100元(棕)、200元(棕紫)。齿孔度数为12.5、13。重庆中央印制厂承印。
,5号宋字加盖于清代蟠龙无水印票。3分:25(5*5);1元、2元、5元均为48(8*6)。上海邮政供应股。此项加盖票,因加盖文字不妥遭到反对,仅在福州邮局售出3分、1元、2元、5元以上4种,随即停售。其余11种,均未发行。
民国26年国内各地互寄平信邮资为5分,库存4分邮票既不适用,且与5分票同为绿色,发售时易于混淆,以部分加盖改为1分票,以便与未加盖之4分票搭配售用。1分票于民国26年3月间发行,8分及1角2种续于民国27年7月间发行。
普21 香港商务版烈士像邮票
0.5分,深褐; 1分,桔黄; 2.5分,玫紫; 4分,蓝灰; 15分,棕紫; 30分,棕紫,出现一种变体票:横双连直缝漏齿; 北平版票齿孔为14度,香港版虽亦有14度票,但极少见,一般均属12.5度之中齿票。
普18 香港中华二版改版孙中山像邮票
2分,橄绿,出现一种变体票:底边漏齿; 民国邮票属于历史上最动荡的一个历史阶段。在长期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民国邮票消耗特别大,能够完整保留下来的已经不多了。所以,现如今能完整保留下来的民国邮票已经寥寥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