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倒卖”邮票发财的民国科考团

2019-06-06 12:21:25 责任编辑:360邮票网 来源:用户投稿
1726

摘要:这种丑恶的行径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本土学术界纷纷强烈呼吁,要求把国内的主要学术团体联合起来,到各地考察搜集资料,发掘和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以免再被外国人攫取。

  20世纪初期,很多西方学者出于各种不同的目的,热衷于来中国进行考察。尤其是中国的大西北,那里古老的丝绸之路、变幻莫测的自然风光、神秘的地域文化,都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但同时,一些文化奸商、文化盗贼也混在“西方学者”的队伍中。他们打着“学术调查”的幌子盗取中国的文物。著名的敦煌石窟艺术珍品就被英籍文物大盗斯坦因偷运出境。这种丑恶的行径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本土学术界纷纷强烈呼吁,要求把国内的主要学术团体联合起来,到各地考察搜集资料,发掘和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以免再被外国人攫取。

靠“倒卖”邮票发财的民国科考团

  文物大盗斯坦因(左图)和现存在大英博物馆中的敦煌壁画及三彩罗汉(右图)

  1927年,由“中国学术团体学会”发起,中央气象台、中央研究院、地质调查所、古物陈列所、北京大学等单位参与的“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民国政府的批准下宣告成立,并计划于当年2月前往中国西北数省进行人类、考古、地质等多学科的考察。由于中国当时在科学调研方面较为落后,该考察团里还有数名外国学者参与。瑞典考古学家斯文•赫定博士任外方团长,北大教授徐炳昶任中方团长,刘半农等众多知名学者也都参与其中。

靠“倒卖”邮票发财的民国科考团

斯文•赫定博士(中间)和中方团长徐炳昶(右侧)

  1927年,西北科学考察团正式成立,左图为考察团奔赴西北;右图为考察团外籍团长斯文•赫定博士(中间)和中方团长徐炳昶(右侧)。

  当时的中国国内外环境一片混沌,国弱民穷。政府无力也不愿将用于打仗的“有限资金”投入到科学事业上,以致考察团经费拮据。在成立短短两年之后,科考工作就陷入了困境。于是,考察团不得不暂缓科研,转而开始寻求资金赞助,可多方尝试却始终没有解决钱的问题。这时,斯文•赫定提醒徐炳昶,不妨请求邮政总局帮忙发行有关“西北科学考察团”的纪念邮票,可以将邮票销售的部分收入用来作为考察资金。徐炳昶听后,连声称赞此举“一箭双雕”,即宣传了这次科考活动,同时又解决了经费的来路。

  徐炳昶立即将这一提议向政府主管部门上报,并得到了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的大力支持。同年3月,蔡元培致函邮政总局,建议发行“西北科学考察团”纪念邮票,欲“以此引起国民对于学术探索的兴趣,并显示政府提倡之意。”但当时,不光是科考团经费紧张,谁曾想邮政总局那边也不宽裕,因此提出了两个条件:其一,邮票制版所需费用必须由科考团自行承担;其二,邮政总局担心邮票销售不畅,怕做赔本生意,因此要求邮票发行后,科考团必需先自行按照邮票面值购买5000套!

  这下可让科考团的成员们犯了难,本来是想以此来筹钱的,可经费还没筹集到,反倒先要花出一笔巨资,于是科考团派出刘半农作为代表与邮政总局交涉。但刘半农毕竟是学者出身,“讨价还价”可不是他的长项。邮政总局明确表态:“不同意,就不印邮票!”无奈之下,科考团不得不答应了对方的“霸王条款”。

  最终,“西北科学考察团”纪念邮票总共印制了25000套,是同期邮票中印量最少的,仅相当于孙中山国葬邮票发行量的百分之一。且由于其中5000套卖给了西北科考团,另外还预留了一部分作为库存、一部分送给万国邮联,真正被送到各地邮局,面向公众出售的邮票仅有区区1500套。可能是“物以稀为贵”的缘故,这套邮票由于市面上的数量太少,竟一下子成为了当时的紧俏邮票,尤其吸引了集邮家、外国驻华大使和中华文化研究人士等高端人群的极大兴趣,市场价格猛涨。之前,科考团因为迫不得已而够买5000套邮票,却在这时一不小心独家垄断了这一邮票品种。团长徐炳昶瞅准时机,在集邮市场该出手时就出手,最后以高于买价25倍的价格将5000套邮票一售而空,顺利的筹集到大笔资金,解了燃眉之急!

“西北科学考察团”纪念邮票四方连

  上图为全套四枚的“西北科学考察团”纪念邮票四方连。此套邮票的发行既宣传了西北科考工作,也为考察团筹集了经费。这套邮票在设计上采用了元代名画《平沙卓歇图》作为主图,描绘了古代西北少数民族游牧狩猎的生活场景。这也是中国古代名画第一次作为主图呈现在邮票之上。

本站部分内容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热门推荐:

卢伯雄:懂行的怕牛逼的 "一片红”票、封鉴定故事 卢伯雄:懂行的怕牛逼的 "一片红”票、封鉴定故事
”办公室的接待员回答:“请问鉴定的是什么邮票?”其中一位平头发帅哥神密兮兮地说:“是国内最珍贵的邮票。”这时平头帅哥对着笔者高声问道:“呵呵,看来你有资格鉴定邮票呀,那么政府发专家证了吗?”哪知二位帅哥异口同声,坚持要先看专家证后看邮票。
集邮趣闻 2019-06-07 03:26:32 阅读(3133)
孙关龙:造纸术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孙关龙:造纸术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一看标题,很多人会说:谁不知道造纸术是东汉蔡伦发明的,这是小学生都知道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因为学术的发展已证明,“蔡伦纸”不是中国最早的纸,造纸术也不是东汉蔡伦发明的。
集邮趣闻 2019-06-07 03:26:26 阅读(1367)
“方寸”天地阔 “邮颂”母亲河 “方寸”天地阔 “邮颂”母亲河
  中国的各类集邮协会,数以千百计,办有会刊会报的自然也数以千百计。邮会的命名各有千秋,但是以黄河命名的恐怕只有黄河集邮研究会一家,自然《黄河集邮》也是第一份以黄河命名的集邮协会会刊。
集邮趣闻 2019-06-07 03:18:17 阅读(1177)
《第27届上海桃花节集邮展览》邮资机宣传戳 《第27届上海桃花节集邮展览》邮资机宣传戳
  随着春日第一缕清风,第27届“上海桃花节”翩跹而至。同时第27届上海桃花节集邮展览于3月24日又在浦东新区文化中心惠南分中心开幕。  上海邮政惠南镇支局使用《2017“惠南杯”第27届上海桃花节集邮展览》邮资机宣传戳一枚,本人自制纪念封以志祝贺。
集邮趣闻 2019-06-07 03:07:08 阅读(1554)
八里桥:蒙古骑兵的最后荣耀 八里桥:蒙古骑兵的最后荣耀
集邮趣闻 2019-06-07 01:09:38 阅读(4009)
重金购买的“珍邮”,最终打水漂了。 重金购买的“珍邮”,最终打水漂了。
  近日,笔者经手了一起纪92《古代科学家》第一组(8-1)蔡伦像多“前”字的信销票鉴定。持有者老王是某茶吧的老板,据其介绍,这两枚“珍邮”是从一位茶吧的常客于某手中购得。于某的一系列举动,使老王深信不疑。
集邮趣闻 2019-06-06 19:54:28 阅读(1045)
邮政唯一明文规定不能撕开贴用的邮票 邮政唯一明文规定不能撕开贴用的邮票
而我国却有一种邮票小全张邮电部明文规定不能撕开(剪开)单枚贴用,它就是1964年10月20日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五周年》纪念邮票小全张。  1964年10月1日,首都各界人民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典礼。
集邮趣闻 2019-06-06 17:38:13 阅读(3485)
为集邮者发行的文字连印票 为集邮者发行的文字连印票
  “文”字邮票共发行了19套80枚,其中有两套为连印设计,即文1《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的(2-6)、两个5图连印和文10《毛泽东最新指示》的全套连印。原本备受贬抑的集邮者,亦是“文”字邮票最虔诚的保护者和发扬者。
集邮趣闻 2019-06-06 12:55:58 阅读(963)

视觉焦点

热文排行

靠“倒卖”邮票发财的民国科考团
邮票回收热线
15069119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