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今年74岁的王锡玉,退休前是吉林石化有机合成厂的高级工程师。虽然已年过古稀,依然忙忙碌碌,他说,集邮是我生活的动力。
今年74岁的王锡玉,退休前是吉林石化有机合成厂的高级工程师。虽然已年过古稀,依然忙忙碌碌,他说,集邮是我生活的动力。
和同龄集邮者相比,王锡玉集邮起步较晚,而开始集邮的原因,却是为了孩子。1988年,王锡玉的两个孩子喜欢上了集邮,孩子的妈妈托人给订了邮票。但到了年底全年票并没有买齐。这时工厂正好成立了集邮协会,帮助大家订邮票。于是王锡玉对孩子们说:“我加入集邮协会了,邮票我给你们订,保证把全年票买齐。”在为孩子订邮票、买邮票的过程中,渐渐地他也喜欢上了集邮。每逢出差时,王锡玉到一地办完事就逛邮局、邮市买邮票。北京和平门中国集邮总公司是他必去的地方,北京月坛邮市、上海卢工邮市、沈阳邮市、哈尔滨邮市等他也去过。几年时间里,王锡玉买全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全部邮票。买邮票需要钱,当时他的工资不多,再加上邮市炒得很火,邮票一天一个价。为了买邮票,王锡玉硬是把烟戒了,这样,省下来的钱就可以多买邮票了。王锡玉说:“现在回头看一下,我当年集邮花的钱基本上都是戒烟省的钱,真是一举两得呀!”
王锡玉开始集邮的时候,正是我国集邮事业飞速发展的年代,集邮协会如雨后春笋,集邮活动纷纷开展,邮展也频频举办。受这集邮洪流的影响,王锡玉也积极投入其中,他特别感兴趣的,就是看邮展。吉化公司和吉林市邮展必看,吉林省邮展也必看。1996年北京亚展他看了,1999年北京世展他也去看了。看了邮展对邮集编组有了初步认识,再加上邮友的鼓励下,王锡玉编组了一部一框邮集——《能源的诉说》,参加了吉化公司2000年邮展和吉林市第九届邮展,获了两个二等奖。首部邮集的获奖给了他很大鼓舞,坚定了把邮集作下去的决心。2001年王锡玉参观了南京国展,会来后把邮集扩到了三框。2011年他看了无锡亚展后,把邮集的名字改为《能源》并扩到了五框。在马卫东、焦疆、康继革等众多邮友的帮助下和支援下,王锡玉的《能源》邮集,2014年获得了吉林省邮展金奖,又在当年的长沙国展上获得了大银奖。2016年王锡玉又编组了图画明信片邮集《雾淞》,获吉林市邮展镀金奖。2017年他又编组了一框邮集《瀑布》,获全国石油职工第七届邮展银奖。
集邮使王锡玉退休后有事可做,买邮、赏邮、做邮集,还参加各项活动。他不但参加吉林市每周一次的“沙龙”,还参加“三U”活动,和延吉、白山、桦甸、松原、辽源、西安等外地邮友交流,学到了很多的知识。
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是王锡玉晚年生活中对自己的要求。过去他从来不写什么东西,后来也开始写邮文、谈体会了,他大胆地把自己的邮文、自己的体会发表在报刊让邮友批评指教。最让他自豪的是,他的邮文《专题邮集如何讲“故事”——我编组《能源》专题邮集的体会》发表在《中国集邮报》今年第40期上。
2002年以来,王锡玉多次被评为吉林市集邮先进个人,2015年被评为吉林省集邮先进个人,2016年被评为“全国社会化集邮骨干”,2017年获中国石油集邮协会“集邮文化突出创新奖”。(记者 王宏伟)
近日,笔者经手了一起纪92《古代科学家》第一组(8-1)蔡伦像多“前”字的信销票鉴定。持有者老王是某茶吧的老板,据其介绍,这两枚“珍邮”是从一位茶吧的常客于某手中购得。于某的一系列举动,使老王深信不疑。
3月20日正值春分节气,中国邮政发行《春夏秋冬》特种邮票1套4枚,图案内容分别为“春燕剪柳”、“夏荷戏水”、“秋鸡鸣穗”、“冬雪映梅”。至此,中国邮政已发行“四字”题材邮票6套,已然形成系列,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刘海粟作品选》邮票在延续以往中国美术名家作品选系列邮票风格的基础上,有着十足的个性和自己的特色。该套票书、画、章三位一体,和谐统一,呈现出我国传统的书画之美。
邮票色标,作为整版邮票边纸的要素之一,成为集邮者了解邮票印刷用色的直观窗口。《中国集邮大辞典》中,对“色标”的定义是:色标,就是在影写版、影雕混合版、胶版印刷的全张邮票纸边上表示印刷色相的标记,又称“色级标记”。
美国总统罗斯福爱好集邮,这已经是众所周知之事,但极喜爱中国邮票,则鲜为人知。 罗斯福总统是在一次接见刚从中国战场回国述职的史迪威将军时,引起了他对中国邮票的兴趣。 宋美龄为了保证邮册安全送到美国,立即要求美国第十四航空队派专机护送。
在我国文字中,最早出现“邮”字是《礼经》的“飨农及邮表啜”一语。《孟子》有“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一句,春秋时代在路旁开辟预备给行人、使者休息的场所,称为“邮”。这都是2500多年前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