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方面清源不铸宋廷钱币以示其独立性,另一方面清源铸造开元钱又可在宋、吴越境内和海外贸易中通行无阻。“开元通宝”至此已融入中国文化之中。该币与常见的“开元通宝”钱币,大致相同,只是版别不同,属特大型宽缘钱币,在“开元通宝”钱币中,属珍稀版别。
据中国钱币有关资料介绍:有唐一朝始终通行“开元通宝”,公元907年大唐终结,但“开元通宝”并未随之退出历史舞台。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梁、后晋、闽、南汉、南唐、吴越等政权皆铸造和流通“开元通宝”,甚至在形制方面有所发展,如闽国王审知所铸“开元通宝”,比之唐代开元字体更为雄劲豪迈;南唐还铸出“开元通宝”对钱(即两枚钱币除书体不同外,在材质、大小、穿孔等方面完全一致,成双配对)分隶、篆两种钱文,是为中国对钱鼻祖;而吴越则铸出馏金“开元通宝”。
迟至宋初仍有“开元通宝”在铸造,如清源节度使陈洪进。一方面清源不铸宋廷钱币以示其独立性,另一方面清源铸造开元钱又可在宋、吴越境内和海外贸易中通行无阻。此后,历代都有铸造所谓开元大钱,但这类开元钱主要是开炉钱或戏铸钱性质,类似近世纪念币的功能,不用于流通。“开元通宝”至此已融入中国文化之中。
笔者收藏“南唐开元通宝鎏金特大型宽缘钱币”一枚,其特征是:钱径36.5毫米,穿5.5毫米,厚2毫米,重12.2克,材质为铜质鎏金,形制规整,地章平正,正面“开元通宝”四字直读,为隶书体,字体规范,文字纤细。反面光背。该钱正反面均为大宽缘版制,通体呈金黄色,局部磨损处,闪现辉煌,铸造工艺上乘,穿口如切削,十分规矩,是一枚品相完好的传世钱币。该币与常见的“开元通宝”钱币,大致相同,只是版别不同,属特大型宽缘钱币,在“开元通宝”钱币中,属珍稀版别。
开元通宝的版式多种多样,不同时期,流行不同的面文版式。接下来我们重点来了解开元通宝大样直径以及它的价格。直径小的在18mm左右,有阔井、小元、短通等版式。开元通宝大样直径大约在25.8mm左右货更大,—般背月从23mm-25mm左右。
开元通宝以其大小轻重适中、名称形制合宜等,对我国币制的革新有深远的影响。比如以背三朵云的开元通宝,因其做工精致,存量极少,使得其被卖出几万甚至是十多万的价格,也是开元通宝中难得的竞品以及珍品。
开元通宝古币在钱币的发展史上一直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开元通宝出土的较多,因此市场价可能较平常些。一般的普通开元通宝,每枚价格在人民币1元左右;唐中期的开元通宝每枚约10元。
唐王朝为应付巨大的军费开支,累变钱法,导致严重的“钱荒”,加之寺庙遍布,众多僧尼均依赖官府供给,财政负担沉重。至会昌年间,唐武宗为减轻财政负担,诏令废灭天下佛教,拆废各地寺院,烧毁佛像等用以铸钱。此类钱币因铸于会昌年故统称“会昌开元”。
唐玄宗时,诗人郑虔在其所著笔记《会粹》中就提出此说。说的是当时担任给事中的欧阳询向皇帝进呈“开元通宝”蜡制钱样时,文德皇后无意中在蜡样上掐了一下,留下一个指甲痕。五代时的凌瑶在《唐录政要》中即持此说。
钱文布局协调规范,纹饰铸相端美清晰。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其“元”字,乃“双挑元”版式,而此式,不仅在唐开元钱中有见,而且相对稀少,故从钱文版式角度上说,其乃较珍版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