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永历政权存在时间稍长,有16年,永历帝所铸之钱,即为永历通宝。 据《云南货币简史》记载:永历四年至五年孙可望接受永历政权敕封为秦王,在贵阳兴建“行宫”,迎接永历帝移驾贵州安龙府,并在贵州遵义设“永历钱局”铸造永历通宝。
1644年,清军入关,为了抗击清军,南方一些明朝官吏先后拥立明皇室后裔于南方各地,打着“复明抗清”的旗帜作最后的支撑,但在清军的打击下,不久即告失败。公元1646年11月,瞿式耜等又拥立桂王朱由榔于广东肇庆称帝,次年以“永历”为年号,是为永历帝。永历政权存在时间稍长,有16年,永历帝所铸之钱,即为永历通宝。
永历通宝版式和存世数量较多,前期以小平钱为主,铸地在广东、湖南、广西等地,尤以“敕语钱”着称,后期进入云贵,铸造折银钱,有壹分、五厘两种,其中又有大小之分,贵州铸造的为大壹分,版式和数量较少;云南铸造的为小壹分,数量和版式都很丰富。本文重点探讨贵州铸造的大壹分。
据《云南货币简史》记载:永历四年至五年孙可望接受永历政权敕封为秦王,在贵阳兴建“行宫”,迎接永历帝移驾贵州安龙府,并在贵州遵义设“永历钱局”铸造永历通宝。在贵州遵义铸造的两种大壹分中,有两种版式:一种直径4.57厘米,厚0.23厘米,重24.3克,穿孔直径1.1厘米,永为“二水”永,历为“双禾一日”,“通”字起笔顿笔成一立点,“走之”较直,捺不出头,俗称“凤头”通,“宽贝”寳,穿径1.1厘米,正面缘宽0.6厘米;背面“壹分”两字较大,而且比较宽、扁,因而称作“大壹分”,缘宽0.7厘米。
另一种直径和前一种一样,也是45.7厘米,厚0.2厘米,重21.2克。“永、历”的写法与第一种差不多,“通”字的写法则不一样,“甬”的点向左移到横的外面,“走之”写成“横折折撇”,捺出头。“寳”字和前一种相差不大,只是略高,“贝”略窄,穿径0.9厘米,正面缘宽0.6厘米;背面“壹分”二字略长,背面缘宽0.63厘米。两种钱从整体风格来看是一致的,尤其是字的写法,应是一人所书,只是前者看起来刚劲有力,后者软弱无力,尤其是背面的“壹分”二字。
从存世数量来说,前者稀少,后者较多,在丁福保编纂的《历代古钱图说》中没有前一种的拓图,只有后一种。从轻重来判断铸造时间,重的在前,轻的在后,所以第一种应该是早期铸造,因此存世数量较少。
永历通宝是南明桂王政权的铸币。
第一种类型是永历政权在其直接控制下的广西、广东及周边邻近地区铸造的永历通宝钱。由此看来,发现后立即停铸。因此,发行量十分稀少,据悉,这枚钱币,不仅钱谱未曾登载,而且至今也没有发现相关报道,故显十分珍贵。
永历通宝是南明桂王政权的铸币。永历帝虽在位16年, 台湾永历钱甚至流通时间达37年之久。清廷在台湾鼓铸康熙钱后, 永历钱开始销毁改铸,。加上清廷后来大力回收销毁,永历钱的存世量在明年号钱中不算多。
观永历通宝锈色:今所见钱币,无外乎两种:一为发掘品,一为传世品。 看永历通宝铸币铭文:我国金属铸币的一大特点就是有铭文书写,可以说,每一种钱币文字的字体各有特征,不同时代的铸币铭文,有不同的书写风格。
除“定”、“国”、“留”、“粤”、“辅”、“明”多见外,其余字均少见,其中“府”字钱目前仅见两枚。 第二种类型是李定国、孙可望在云贵地区铸造的永历通宝钱,以背有“五厘”、“壹分”字样的折银钱为主。“五厘”、“壹分”是对银作价,故称折银钱。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因李定国保卫桂王永历政权有功,所以永历帝敕命户部、工部、五军都督府及各道、府,由李定国“留粤辅明”。因此,永历帝对重兵在握的李定国寄予厚望,“御敕部道都府定国留粤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