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永历通宝是南明桂王政权的铸币。
永历通宝是南明桂王政权的铸币。《三藩纪事本末》对此有较为明确的记载:“永明王神宗孙,避于梧州,于丙戌改元‘永历’,其钱有大小4种。这时的中国正处于明末农民战争之中。和兴朝通宝一样,是乱世的产物。
永历通宝是南明政府的铸币,它在很多特点上都与兴朝通宝相似,比如铸行量大,铸行时间长,属于“滇派”风格——钱文多出自匠人之手,因此字体古拙朴素;内郭、外郭都较其他钱币为宽,钱好打磨不甚精整;用材单一,多为铜币;铸工较粗糙,但钱体分量十足。而直到清朝咸丰、同治朝,滇贵两省所铸大钱亦隐约可见其踪影。
永历通宝篆书,(27.79mm~28.00mm)*(0.79mm~0.90)mm。藏品价格:380元
根据博宝在线拍卖网2009年--2010年永历通宝系列在线拍卖统计,在1年的时间内,永历通宝一共有141枚拍品上拍,总浏览15464次,参与总人次达到49人,出价次数344次,其中价格最高的是永历通宝背御,藏家最为关注的永历通宝如下:直径4.7厘米的大永历通宝背“壹分”。其中竞争最为激烈的“永历通宝”背御300元人民币起拍,加价幅度20元,在经过45次出价后,最后以1220万元的价格成交!永历通宝背御,
尺寸:3.2g,24*1 mm,成交价1,220万起,拍价300万
永历通宝背御,尺寸:24.2*1.4 mm,3.6g,成交价740万,起拍价500万
永历通宝背二厘一组3枚普品,尺寸:直径25.8mm厚1.5mm,成交价246万,起拍价100万
永历通宝背二厘一组3枚,尺寸:直径26mm,成交价220万,起拍价220万
永历通宝(背“壹分”)三枚,尺寸:直径35.8mm/36mm/36mm,成交价150万,起拍价120万
永历通宝一组3枚普通,成交价130万,起拍价120万
永历通宝背壹分一组2枚普品,成交价130万,起拍价70万
永历通宝背“壹分”三枚,尺寸:直径36mm,成交价130万,起拍价120万
第一种类型是永历政权在其直接控制下的广西、广东及周边邻近地区铸造的永历通宝钱。由此看来,发现后立即停铸。因此,发行量十分稀少,据悉,这枚钱币,不仅钱谱未曾登载,而且至今也没有发现相关报道,故显十分珍贵。
先是永历五年二月,占有云贵地的孙可望接受永明王封号,联合抗清,也在云贵地区铸有“永历通宝”钱。意思之一是皇帝命令各级文武官员留守广东,辅佐大明,恢复江山。
除“定”、“国”、“留”、“粤”、“辅”、“明”多见外,其余字均少见,其中“府”字钱目前仅见两枚。 第二种类型是李定国、孙可望在云贵地区铸造的永历通宝钱,以背有“五厘”、“壹分”字样的折银钱为主。“五厘”、“壹分”是对银作价,故称折银钱。
永历通宝钱背文不同文字钱较多,因此,就之前的主流泉谱所载来看,就很难说已经将其时实铸之各式都全部录载了。检点愚帐中所藏,即有一品“永历通宝背府”钱,未见谱载,收藏实践中亦是甚为罕见。
明亡后,其残余势力又先后在南方各地建立了小朝廷,史称“南明”。李定国不敌清军,拥永历帝入缅。永历帝为缅人扣留。顺治十八年缅人尽杀南明从官,将永历帝及其宫眷25人献给清平西王吴三桂。
永历帝在广东坚持十六年之久,于1662年被吴三桂父子绞死于昆明,故永历钱传世颇多。这种风格对后世吴三桂的“利用”、“昭武”及其孙吴世王番的“洪化”诸钱都有较为明显的影响。而直到清朝咸丰、同治朝,滇贵两省所铸大钱亦隐约可见其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