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关于永历通宝图片及价格,我们要分析其相关历史背景及价值。而直到清朝咸丰、同治朝,滇贵两省所铸大钱亦隐约可见其踪影。此钱直径;31.3毫米,厚度;1.4毫米。
关于永历通宝图片及价格,我们要分析其相关历史背景及价值。永历通宝是铸时最长的南明货币,它的版式众多,按面值分,有小平、折二、折五、折十4种;小平钱径2.5-2.7公分,重4-4.8克,折二钱3公分,折五钱3.2公分,折十径3.5-4.5公分,重10-26克,钱文书法多样,有篆书、行书、草书、楷书等。
永历通宝字体古拙朴实;内郭、外郭都较其他钱币是宽,钱好打磨不精整;用材料单一,多为铜质币;铸造工艺比较粗糙粗糙,但钱体分量十脚。而一直到清朝咸丰、同治朝,滇贵两省所铸大钱也隐约可见其踪影。
永历通宝版式和数量较多,前期以小平钱为主,铸地在广东、湖南、广西等地,尤以“敕语钱”着称,后期进入云贵,铸造折银钱,有壹分、五厘两种,其中又有大小之分,贵州铸造的为大壹分,版式和数量较少;云南铸造的为小壹分,数量和版式都很丰富。
永历通宝是南明桂王政权的铸币。《三藩纪事本末》对此有较为明确的记载:“永明王神宗孙,避于梧州,于丙戌改元‘永历’,其钱有大小4种。”这时的中国正处于明末农民战争之中。和兴朝通宝一样,是乱世的产物。永历钱铸行量大,铸行时间长,开创了一派自己的风格——“滇派”,其影响十分深远……“滇派”钱币与众不同,钱文多出自匠人之手,因此字体古拙朴素;内郭、外郭都较其他钱币为宽,钱好打磨不甚精整;用材单一,多为铜币;铸工较粗糙,但钱体分量十足。这种风格对后世吴三桂的“利用”、“昭武”及其孙吴世王番的“洪化”诸钱都有较为明显的影响。而直到清朝咸丰、同治朝,滇贵两省所铸大钱亦隐约可见其踪影。
永历通宝面纹的文字差异就有数种:有所谓“二水永历”(“永”字写成上“二”下“水”)者;“三角通”(“通”字上的横折点写成一倒三角形)者;“双禾一目”(繁体“历”字内写成上为双“禾”字,下为一“目”字,而正确写法应为上“林”下“日”)者,还有“双禾一日”等。此钱直径;31.3毫米,厚度;1.4毫米。未流通直边美品。
关于永历通宝图片及价格,永历通宝从60元800元不等,直径越大,品相越好越值钱,如果40毫米以下的,200元以下,40毫米以上应在200元以上。
永历通宝是南明桂王政权的铸币。南明时期,因国家骤乱,铜钱错杂,物价朝升夕降,难以稳定,民众皆舍铜用银。由于当时的清军已经入关多年,导致当时社会动荡,物件不稳,钱币不统一,《永历通宝》存世量稀少,臻品难求,此枚是不可多得的收藏佳品。
第一种类型是永历政权在其直接控制下的广西、广东及周边邻近地区铸造的永历通宝钱。由此看来,发现后立即停铸。因此,发行量十分稀少,据悉,这枚钱币,不仅钱谱未曾登载,而且至今也没有发现相关报道,故显十分珍贵。
第一种类型是永历政权在其直接控制下的广西、广东及周边邻近地区铸造的永历通宝钱。除“定”、“国”、“留”、“粤”、“辅”、“明”多见外,其余字均少见,其中背“府”字钱目前仅见数枚,且钱币学界对其真伪尚存争议。
永历通宝楷书小平背“工”、“户”8元南明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称帝时铸。永历帝在广东坚持十六年之久,于1662年被吴三桂父子绞死于昆明,故永历钱传世颇多。
永历通宝是南明桂王政权的铸币。永历帝虽在位16年, 台湾永历钱甚至流通时间达37年之久。清廷在台湾鼓铸康熙钱后, 永历钱开始销毁改铸,。加上清廷后来大力回收销毁,永历钱的存世量在明年号钱中不算多。
先是永历五年二月,占有云贵地的孙可望接受永明王封号,联合抗清,也在云贵地区铸有“永历通宝”钱。意思之一是皇帝命令各级文武官员留守广东,辅佐大明,恢复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