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以说,这些说法均为传言、附会而已,并无实据。认为当时钱币是采用翻砂铸造的,这种月纹是在翻砂过程中母钱脱模时出现的差错而形成的,并将这种月纹称之为“直月纹”。这一研究成果对研究“开元通宝”钱是很有价值的。
除文献记载外,从当时钱币铸造工艺程序来看,所谓的“甲痕”也是不可信的。有论者已指出:“如果在蜡样上掐出指甲痕,应为下凹的阴文,经制模后铸造的铜钱上也应当是凹纹,但现在所见的唐开元通宝月纹均为凸起的阳纹,可见所谓‘文德皇后’云云纯属无稽之谈。”这是有道理的。根据我国古代铸造钱币的工艺程序,无论采取怎样的铸造方法,样钱则是铸造钱币的最初样本。铸造钱币时,以样钱为本,仿制一定数量的母钱颁发至各铸钱部门制范开炉铸造。如果说“开元通宝”钱背的仰月纹是进蜡样时,由某一皇后用指甲在蜡样上所掐下的痕迹,也就是说是经过皇帝钦定的。既然是由皇帝钦定的,其他任何人都是不能随意更改的。如果是用指甲在蜡样上所掐下的痕迹,应当是凹下去的阴文,而不应该是凸现出来的阳文。
那么,在制造母钱时也只能按照蜡样上的阴文标准制作。这样铸造出来的钱文也应是阴纹。但是,现今所见到的“开元通宝”钱背上的“仰月纹”,均为往上凸出的阳纹,与当时钱币铸造工艺程序是不相符的。 总之,无论是文献记载,还是钱币铸造工艺程序分析,说“开元通宝”钱背的仰月纹与所谓文德皇后、太穆皇后、杨贵妃等人的“甲痕”有关,都是不正确的。可以说,这些说法均为传言、附会而已,并无实据。 既然“开元通宝”钱背的“仰月纹”不是某位皇后或贵妃的“甲痕”,那么这“仰月纹”是怎么回事呢?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唐代“开元通宝”钱背有多种“月纹”,且差异较大。有论者对各种“月纹”作了详细比较分析,发现所有的月纹可以很明显地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形状较细较直,部位及形状极无规律,有的甚至出现在钱面上,没有形成固定的版式。认为当时钱币是采用翻砂铸造的,这种月纹是在翻砂过程中母钱脱模时出现的差错而形成的,并将这种月纹称之为“直月纹”。另一类是具有明显的人工特征,弧度较大,粗细较为均匀,两端浑圆无尖角,其位置都在钱背,或在穿上、或在穿下、或穿左、或在穿右,大都很正规,并将这种月纹称之为“人工月纹”。这一研究成果对研究“开元通宝”钱是很有价值的。这里所研究讨论的“仰月纹”即是指“人工月纹”。
开元通宝作为收藏品中的一种,具有悠久漫长的历史,且具有不俗之处,自然也得到了诸多收藏爱好者的喜爱。这样的现象间接地提升了开元通宝价格,且使其价格稳定上升。
唐代开元通宝背月的铸制与流通,在我国钱币形制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开元通宝简称开元钱或通宝钱。因此,可以认为开元通宝背月纹当是一种兼具装饰和炉别的记号。
开元通宝是唐朝统治286年中的主要流通货币,而且影响了中国1000多年钱币的形制、钱文模式和十进位衡法。开元通宝最大的特点就是多数开元背有甲痕。钱径24毫米至25毫米,穿径7毫米,廓宽2毫米,重约4.5克。“甬”部上笔开口较扁,整个字体显得比前期瘦长。
开元通宝参考价值: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大“平” 1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小“平” 5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上“永” 13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下“永” 15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下“福” 600元 开元通宝隶书
本品,开元通宝,合背鎏金,直径30毫米,重9.71克。无非其“传世仅此试样”之语气显得过于武断,不足以为信矣。
后来,有人发现了这个漏洞,将文德皇后改为太穆皇后。太穆皇后是高祖李渊的夫人窦氏,甚至还有人将文德皇后换成杨贵妃。总之,说法越来越多,为开元通宝加上各种风月色彩。
开元通宝价格一览表 开元通宝价格一览表的价格
开元通宝,为唐代货币,钱币在唐代始有“通宝”。唐高祖武德四年,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开元通宝已经成为大五帝钱的一部分,具有辟邪,旺财的功效。
开元通宝钱铸造工艺介绍及鉴赏 开元通宝升值潜力如何
开元通宝雕母又叫祖钱。这些母钱颁发到各地,各地则用母钱制范铸币。祖钱的雕制是很精良的,目前所见雕母都是金黄色的铜质,是质地优良的铜材。只是因为母钱是由祖钱翻砂铸成的,所以钱的外缘轮廓、字口都没有雕母深峻,各方面都比雕母逊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