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比初唐开元通宝的统一,晚唐时的各地铸钱工艺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多数周廓偏斜,铸文模糊,个别出现花穿现象。钱币学界一般将会昌开元视为晚唐开元的典型标本。
中唐开元 中唐开元始于唐肃宗初年,终于唐宪宗元和末年。这一时期的开元通宝特点与盛唐后期的大同小异。从质地上看,中唐开元主要采用青铜和紫铜铸造,并夹有一定量的铁,铅。面,廓比较精整,但做工不及初唐精美。
从形体上看,中唐开元通宝的直径在23毫米到26毫米之间,穿径7毫米,廓宽2毫米到3毫米,质量为3.2克到4.5克,相比盛唐有所减重。从钱文上看,中唐开元通宝的正面钱文与盛唐后期无异,只是“开”字向宽体发展,相比正面其背文却更加繁缛,出现了如祥云,同心结等新型背文。同时,传统的星月背文铸造量也大幅增加且成为主导。中唐初期钱文尚且精整,但经历安史之乱后的唐朝,铸钱水平呈下滑态势,后期铸工不精,边廓不整,向晚唐过渡。这一时期出现了阔字版的开元通宝,并在之后成为主流。关于花穿开元,专家考证其主要铸造于中唐,流行于晚唐,但多为私铸,做工也很草率,应属后期所铸。
会昌开元(特殊晚唐开元) 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唐武宗灭佛,将灭佛所得铜料铸成会昌开元。大小径寸如之前的开元通宝,只是在钱背铸上铸钱局所在州的州名,如京师长安铸“京”字、东都洛阳铸“洛”字。而淮南的扬州为纪念会昌灭佛,所铸背文为“昌”字。从质地上看,会昌开元采用较为优质的佛铜铸造,铜质为青铜和紫铜。从形体上看,会昌开元普遍质量在3.8克到4.2克之间,钱体大小与中唐基本相同,但也有小钱,可能是私铸品。相比初唐开元通宝的统一,晚唐时的各地铸钱工艺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多数周廓偏斜,铸文模糊,个别出现花穿现象。
时过一年,唐武宗驾崩,但继任的唐宣宗认为钱币精好,继续铸造,并持续至唐亡。钱币学界一般将会昌开元视为晚唐开元的典型标本。从钱文上看,会昌开元有京(长安,今西安),昌(扬州),洛(洛阳),益(成都),荆(江陵,今荆州),襄(襄阳),蓝(蓝田),越(越州,今绍兴),宣(宣城),洪(洪州,今南昌),潭(潭州,今长沙),兖(兖州,今济宁),润(润州,今镇江),鄂(鄂州,今武汉),平(平州,今秦皇岛),兴(兴平,今咸阳),梁(梁州,今汉中),广(广州),梓(梓州,今三台),福(福州),桂(桂阳,今郴州),丹(丹州,今宜川),永(永州)共23个记地钱局标识。
收藏开元通宝这一古钱币,对大多数人而言,是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有的开元通宝价格在三到五元左右,适合大众进行收藏。品相与类型上档次一些的开元通宝,价格则是在一千元左右了。
作为藏家,很想知道开元通宝铜钱值多少钱。关于开元通宝的版别众多,有着五花八门的版式,流传至今令后人珍藏。最便宜的就是隶书小平右桃版别以及隶书小平背双月,它们的价格只能卖到三元。
人民怨声载道,对新政权又失去信心,货币改革势在必行。开元通宝铸行期间长,数量大,存世多,版别繁杂丰富,但只有几种版别存世,发现特别稀少,至今还尚未引起钱币界关注。“通宝”二字宽大,开元通宝严慎端庄。
开元通宝影响了中国1000多年钱币的形制、钱文模式和十进位衡法。 开元通宝最大的特点就是多数开元背有甲痕。有唐一朝始终通行“开元通宝”,公元907年大唐终结,但“开元通宝”并未随之退出历史舞台。 “开元通宝”至此已融入中国文化之中。
早期开元通宝轮廓深峻,文字精美。在样式上,初唐开元通宝光背无文,中唐起钱背开始有星、月及其他纹饰,晚唐会昌开元则在钱背面加上钱局所在地名。
开元通宝钱的铸行,对我国的衡量法产生了重大影响。 3、我国古代的重量计数,多以面文标出重量,均将二十四铢为一两,而自从二铢四丝的开元通宝流通以后,中国衡制中的一两十钱便由此产生,24进位的铢两制随即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