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南宋诗人吴惟信诗云:“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在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2006年,清明节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党玉占
南宋诗人吴惟信诗云:“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在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作为我国传统节日,其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2006年,清明节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纪念这一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民族的节日文化,中国邮政于2010年4月5日发行《清明节》特种邮票,全套3枚,图案分别为“清明节·祭祖”“清明节·踏青”和“清明节·插柳”。这是中国邮政继《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之后发行的第五套以中国传统节日为题材的特种邮票。
《清明节》特种邮票由刘赦和康凯师生共同设计,采用传统的中国画工笔重彩来表现,形式古朴,色彩典雅,画面生动。3枚邮票图案人物活动均在野外:蓝天、白云、小草,以体现清明时小草青青、大气洁净的“洁齐清明”之说。邮票中的人物均为古装人物,体现出传统清明节的历史久远。
第一枚“祭祖”:祭祖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这枚邮票图案表现的是帝王祭祖的大型官祭场景,左侧下角的墓坊以示皇陵。皇帝焚香祭祖,众大臣簇拥,背景为青绿远山,以点明“清明这样一个清润明朗的时节”。
第二枚“踏青”:清明是人们春游的好时节,大人小孩在这一时节纷纷出去放风筝,有些人还把风筝线剪断,凭风将风筝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这枚邮票图案表现的是古代小孩子在清明时在郊外放风筝的情景。画面中的孩子们露出的膀子和小腿,意在表现冬去春来天气变暖的清明气候。
第三枚“插柳”: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值此清明佳节柳条发芽之际,人们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在北方则演变成清明节前后为植树造林的季节,因而有“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民谚。这枚邮票图案表现的是古时人们在清明节栽种柳树的情景。
另外,2004年10月18日我国曾发行《清明上河图》特种邮票,全套9枚小版全张,张内三横连9枚邮票连接起来是此画完整的长卷。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所作《清明上河图》以北宋汴京(今开封)为背景,以汴河两岸风光民俗为题材,逼真详尽地描绘了当时城乡人民清明节竞相出游的场景,画面上人物众多,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是古代清明时节人们迎春出游盛况的一个缩影。
中国邮政还于2015年2月4日(立春)发行了《二十四节气(一)》特种邮票,1套6枚,其中第5枚“清明”的图案是几个小朋友在放风筝。
在此以前,我国台湾省邮政部门曾两次发行《清明上河图》题材的邮票,但表现的并不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而是清乾隆元年陈枚、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5位宫廷画家合作的清院本《清明上河图》,笔墨精工,设色绮丽。之一是1968年6月18日发行的《故宫名画清明上河图》邮票,全套7枚,前5枚为长卷式横连,图案截取画卷中描绘街景风光和汴河秀色的部分,后2枚为单票,图案展现的是御花园、城墙、城门和汴京桥等景观。之二是1969年5月20日发行的《清明上河图古画特写》邮票,全套5枚,前两枚连票为迎亲图,图案为迎亲乐鼓和花轿,后3枚为单票,图案依次为牛车、画店、茶摊。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拜年是岁首迎新的主要活动,互致庆贺,则是表达美好祝愿的主要方式。今年发行的《拜年》邮票是在气氛塑造、民族传统、生活趣味上细致刻画,体现出三“浓”。”的教导,寓意深刻,饱含期望,意境深远。
现在很多收藏专家表示,白鹤小型张总体上而言,处于一个供不应求的状态,手中有白鹤小型张正品的人不少但是愿意出手的人却不多,再加上今年市场的热门推动,很多人想对这种白鹤小型张进行超短线投资,所以现在导致了白鹤小型张价格绝对一飞冲天。
中国邮政将于4月发行《红山文化玉器》邮票一套3枚。此套邮票选取红山文化玉器中有代表性的玉龙、玉凤、玉人3件玉器进行设计表现,简洁的设计语言与简洁的印制方案一起再现红山文化玉器的精髓。
1、1992年3月10日,邮电部发行了名为《杉树》的特种邮票一套4枚,全套面值1.8元,4枚邮票的名称分别是“水杉”、“银杉”、“秃杉”、“百山祖冷杉”,设计者为曾孝濂先生。 2、市场参考价:套票7元左右,四方连40元左右,整版330元左右。
图案在人民币的左边。人民币的上面是它的发行部门。在纸币收藏市场初具规模的这几年来,这枚53年1角纸币价格越窜越高,成为第二套人民币的一匹强势黑马。
$1.70 ─ We哗蓝屋位于湾仔,由蓝屋、黄屋、橙屋及毗邻空地所组成。We哗蓝屋于二○一七年正式投入服务,以「留屋留人」的方式,承传及推广地区文化。 $5 ─ 茂萝街活化项目位于湾仔,原址是草根阶层的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