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姑且称这种庆字底部书作“攵”的嘉庆通宝为“攵庆版”。有趣的是,这两枚“攵庆版”,同为宝泉局所铸,竟有两种版别。 这两枚钱币实物,见证了早年曾铸行过“攵庆版”通用钱。
清代钱币中的嘉庆通宝,马定祥先生在批注《历代古钱图说》时说到,嘉庆通用钱庆字底部攵均少一横,唯见一小平祖钱书作攵。这说明,他尚未见过书作“攵”的母钱、样钱和通用钱。
从丁福保先生的《古钱大辞典》到以后出版的各种钱谱上,也都没有收录这种庆字底部书作“攵”的版式钱。我姑且称这种庆字底部书作“攵”的嘉庆通宝为“攵庆版”。其实,“攵庆版”的嘉庆通宝,除马定祥先生所见小平祖钱外,还有通用钱存世,在我旧藏中即有一枚。此钱径2.5厘米、穿0.6厘米、厚0.1厘米、重4.5克(图上)。它不似母钱,可能是样钱或初铸大样。多年来,我在各地钱币市场留心寻觅,又获得一枚,此钱径2.4厘米、穿0.5厘米、厚0.1厘米,重4.2克(图下)。它应是通用钱。有趣的是,这两枚“攵庆版”,同为宝泉局所铸,竟有两种版别。图上是双点通,宝字下部的繁体贝,下面一横不连右面一竖,开了口。两点一长一短。图下则是单点通,下面一横连着右面一竖,不开口。两点一样大小。它们背穿上各有一星点。
这两枚钱币实物,见证了早年曾铸行过“攵庆版”通用钱。但据嘉庆七年修纂的《户部钱法则例》记载,宝泉局及直隶、山西、陕西、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广东、云南、贵州、江南等省局,每年铸钱六百零七万四千零二十八串,伊犁局为一千五百串,宝源局和四川、浙江两省还不知确数,如全部铸足,数量超过北宋元丰版。铸钱这么多,为何“攵庆版”这样少?
究其原因,我想恐是铸钱工艺问题。因自明代中叶以后,钱文书体都以工匠为主,宝泉局最初铸行“嘉庆通宝”钱,一定是使用庆字的规范写法,即庆字底部写作“攵”。但规范的写法字形瘦长,像窈窕淑女的细腰,少了阳刚之气,更重要的是,庆字长了,其他三字也不能短,否则很不协调,若四个字都那样苗条,既增加布局的难度,又无法达到审美的要求。于是,聪明的工匠想到了“偷工减笔”借鉴前人铸钱时在钱文上省笔的做法,将庆字底部的“攵”,减去了一横,并无大碍,倒使庆字变得体态丰腴,更好看一些。
因此,“攵庆版”被淘汰不用。中央户部如此,各省自然仿效。这版式铸行时间短,数量少。即使有部分流传下来,也因只有细小笔画的变化,或是在流通中文字磨损而不为人们注意,所以难得一见。
嘉庆通宝直径为2.2厘米到2.6厘米不等,每枚钱币的重量在2到4克之间。嘉庆通宝背面可的文字是满文,代表着的是铸造这些钱币的钱局。虽然嘉庆通宝存世量大,发行时间长。
不过嘉庆通宝种类繁多,并不是每一种都可以达到令人望尘莫及的价格,只是个别类型的嘉庆通宝这样。
在钱面"嘉庆通宝"的文字以楷书书写,钱币的背面是满文左"宝"。下面我们来看看铜钱嘉庆通宝值多少钱?嘉庆通宝所使用的主要材料是精黄铜,且制作极为的精致。
无需细表,其书相辨识,嘉庆官炉铸品貌相鲜明,可谓无异无邪,凸显宫钱应有之本色。嘉庆天下太平钱,总体上有一定遗存,然而类似本品之厚重和满穿者,则是非常罕见。
嘉庆时出现了一些楷书钱文,如嘉庆万寿楷书大钱,有光背及背巨星二式,可能是西南地区所铸。一枚直径24mm以上,厚1.0mm左右的嘉庆通宝的价格为18元,而一枚普通的,直径只有10mm左右的嘉庆通宝的价格只有2元到3元。如果是一套完好无损的嘉庆通宝的话,价格为169元。
我们暂且不谈这种说法是否具备真实性,嘉庆通宝作为五帝钱中的一种,自然引起了不少黑心商贩的关注。如果发现问题,应当及时联络相关部门,逮捕不法商贩,抵制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促进收藏界的交易一片和谐。
嘉庆通宝钱价格及图片 嘉庆通宝版别介绍
钱面文字"嘉庆通宝"以楷书书写,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一枚直径24mm以上,厚1.0mm左右的嘉庆通宝的价格为18元,而一枚普通的,直径只有10mm左右的嘉庆通宝的价格只有2元到3元。如果是一套完好无损的嘉庆通宝的话,价格为169元。
嘉庆通宝多少钱一枚 嘉庆通宝行情走势分析
根据相关的资料统计,在一年之内,嘉庆通宝总共在拍卖会上出现过303枚,一共出价1309次,参与拍卖的人有74人,其中出价最高的是嘉庆通宝一组3枚,也是收藏投资者最关注的品种。除了这枚嘉庆通宝的版本受关注之外,嘉庆通宝光背也颇受投资者的关注。
嘉庆通宝铜钱值多少钱 嘉庆通宝铜钱鉴别方法
嘉庆通宝上的字为楷书,字迹规整、美观大方,而且钱币厚重,可见其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比较稳定。并且嘉庆通宝中的某些母钱现存量极少,尤显珍贵,所以其价值就得到提高。有些特大型厚肉版的嘉庆通宝比较稀有,其铸工虽不精,但是其母钱存世量仅存二三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