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姑且称这种庆字底部书作“攵”的嘉庆通宝为“攵庆版”。有趣的是,这两枚“攵庆版”,同为宝泉局所铸,竟有两种版别。 这两枚钱币实物,见证了早年曾铸行过“攵庆版”通用钱。
清代钱币中的嘉庆通宝,马定祥先生在批注《历代古钱图说》时说到,嘉庆通用钱庆字底部攵均少一横,唯见一小平祖钱书作攵。这说明,他尚未见过书作“攵”的母钱、样钱和通用钱。
从丁福保先生的《古钱大辞典》到以后出版的各种钱谱上,也都没有收录这种庆字底部书作“攵”的版式钱。我姑且称这种庆字底部书作“攵”的嘉庆通宝为“攵庆版”。其实,“攵庆版”的嘉庆通宝,除马定祥先生所见小平祖钱外,还有通用钱存世,在我旧藏中即有一枚。此钱径2.5厘米、穿0.6厘米、厚0.1厘米、重4.5克(图上)。它不似母钱,可能是样钱或初铸大样。多年来,我在各地钱币市场留心寻觅,又获得一枚,此钱径2.4厘米、穿0.5厘米、厚0.1厘米,重4.2克(图下)。它应是通用钱。有趣的是,这两枚“攵庆版”,同为宝泉局所铸,竟有两种版别。图上是双点通,宝字下部的繁体贝,下面一横不连右面一竖,开了口。两点一长一短。图下则是单点通,下面一横连着右面一竖,不开口。两点一样大小。它们背穿上各有一星点。
这两枚钱币实物,见证了早年曾铸行过“攵庆版”通用钱。但据嘉庆七年修纂的《户部钱法则例》记载,宝泉局及直隶、山西、陕西、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广东、云南、贵州、江南等省局,每年铸钱六百零七万四千零二十八串,伊犁局为一千五百串,宝源局和四川、浙江两省还不知确数,如全部铸足,数量超过北宋元丰版。铸钱这么多,为何“攵庆版”这样少?
究其原因,我想恐是铸钱工艺问题。因自明代中叶以后,钱文书体都以工匠为主,宝泉局最初铸行“嘉庆通宝”钱,一定是使用庆字的规范写法,即庆字底部写作“攵”。但规范的写法字形瘦长,像窈窕淑女的细腰,少了阳刚之气,更重要的是,庆字长了,其他三字也不能短,否则很不协调,若四个字都那样苗条,既增加布局的难度,又无法达到审美的要求。于是,聪明的工匠想到了“偷工减笔”借鉴前人铸钱时在钱文上省笔的做法,将庆字底部的“攵”,减去了一横,并无大碍,倒使庆字变得体态丰腴,更好看一些。
因此,“攵庆版”被淘汰不用。中央户部如此,各省自然仿效。这版式铸行时间短,数量少。即使有部分流传下来,也因只有细小笔画的变化,或是在流通中文字磨损而不为人们注意,所以难得一见。
嘉庆通宝作为贺礼送给亲戚好友,展现出自己的文化内涵,这不失是一件好的礼物。嘉庆通宝小小的钱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值得广大爱好者和收藏者的青睐。
清朝时期发行的古钱币售卖价格普遍不高,嘉庆通宝便是其中一员,因当时古钱币价值虚高,造成通货膨胀,这严重影响了嘉庆通宝的价值。且嘉庆通宝的制作材料是铜,不同于清朝晚期用银制造钱币,这也是其价格较低的原因之一。
嘉庆通宝直径为2.2厘米到2.6厘米不等,每枚钱币的重量在2到4克之间。嘉庆通宝背面可的文字是满文,代表着的是铸造这些钱币的钱局。虽然嘉庆通宝存世量大,发行时间长。
而嘉庆通宝铜钱正是这一时期铸造的钱币。 嘉庆通宝铜钱钱面文字"嘉庆通宝"以楷书书写,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而藏友还是比较关心嘉庆通宝价格表的问题。嘉庆通宝,宝源局,真品品相好的市场上一般喊价在100左右。
接下来我们探究一下嘉庆通宝图片及价格,让更多没有经验的收藏爱好者对这种古钱币有所了解。自然不会太高,现如今一枚嘉庆通宝的价格范围是20~150元。虽然嘉庆通宝的价格不高,不过这并不影响收藏爱好者对这种古钱币的喜爱程度。
我们暂且不谈这种说法是否具备真实性,嘉庆通宝作为五帝钱中的一种,自然引起了不少黑心商贩的关注。如果发现问题,应当及时联络相关部门,逮捕不法商贩,抵制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促进收藏界的交易一片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