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明熹宗铸泰昌通宝钱只一年,次年便开铸“天启通宝”,同年设立了户部宝泉局,称“钱法堂”,从此由户部主管铸钱。此前仅万历时期出现过,但版本有限。所以明朝钱币制式的复杂时期是从天启年间开始的。在这种情况下,全国各省钱局滥钱恶钱,好赚取利润。
明熹宗铸泰昌通宝钱只一年,次年便开铸“天启通宝”,同年设立了户部宝泉局,称“钱法堂”,从此由户部主管铸钱。所铸钱币主要用于军需,军队的铸钱炉只保留西北三镇,东南的一律取消,这时全国形成了三个造币中心,分别为两京及四川地区,但天启三年(公元1628年),宦官魏忠贤专权,宦官乱政,滥铸情况又出现,地方钱局大量出现,因此所铸的天启钱版本极多,差异大。钱背文大量的出现记地,记局,记重等形式。此前仅万历时期出现过,但版本有限。所以明朝钱币制式的复杂时期是从天启年间开始的。
天启年为了弥补财政的亏空,继以往的方法,仍采用增加铸钱量来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全国各省钱局滥钱恶钱,好赚取利润。大量的轻劣钱掺入官钱充数,与明朝前期制钱力求精整美观的传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天启通宝”初铸为小平钱,后开铸当十钱。天启五年,因官私所铸大钱过多过劣,下令停铸,并由朝廷出白银,回收当十钱,其大钱铸期不过三年;天启钱钱重原定一钱三分,千钱重八斤八两,但后来由于官铸过于滥恶,小钱仅重七分,千钱仅重四斤八两,含铜量不足三成。此外有一种用日本铅锡销熔入铜所铸的铜呈折色的“折沙钱”就是此时所铸。
天启小平钱分背无文和背有文两大类,背文比万历钱复杂,背铸有星月纹的种类多;背有文分记重,记事,记局、记地。背记事为“奉旨”二字,是当时宦官、大臣奉旨办事造钱的意思。“天启通宝”小平钱不仅背文多,其它如字文大小,文字水平,轮郭宽窄,钱文结构也有诸多不同,很复杂多变。“天启通宝”当十钱也分背无文和背有文两类,折二钱则大都背无文,存世也较少。这两种钱皆较少见
元朝“天启通宝”,直径3.4厘米,元至正十一年徐寿辉起义,攻占蕲水,建立政权,国号天完,年号治平。为了区别这两种“天启通宝”,钱币界就将其分别称为徐天启和明天启。
明代天启通宝背一钱一分大样 估价 RMB 30,000 元末起义军徐寿辉铸“天启通宝”折二 估价 RMB 28,000-32,000 明代天启通宝背密十一两(直径46.5mm),少见,美品 估价 RMB 25,000-30,000
并令各监开铸“天启通宝”而将徐寿辉所铸“天启通宝”贮于园寄所以为祥瑞。声称“天启”无道,并拒绝行用新铸的“天启通宝”。苏州人民的抗议得到周围各州、府声援,统统拒绝使用“天启通宝”钱。这次事件,是民间自发借故禁钱时间最长的一次,达十个月之久。
观察天启通宝钱币的形式、材质、制作:每遇需要作真伪鉴定的钱币,首先是观察天启通宝的形制、材质、制造方法是否符合历史客观情况,以此作为确定真伪依据之一。
在明朝熹宗皇帝在位期间发行了天启通宝,这个时期有五十多个钱币版别,每一种都有自己的特色。 从天启通宝形体上去区分钱币,徐天启的外部轮廓看起来特别纤细,很秀丽很典雅。
“天启通宝”是明朝熹宗皇帝朱由校执政期间铸造的,有50多个版别。分别为元朝“天启通宝”和元代“天启通宝”。为了区别这两种“天启通宝”,钱币界就将其分别称为徐天启和明天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