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民国34年10月1日起就地投送(本埠)及各地互寄(外埠)平信单位邮资一律改为20元,前印欠资邮票最高面值仅2圆,经委由重庆中央信托局印制处以胶版印制较高面值的欠资票1套,图案改为横式,票面数值仍在中央,下端刊「欠资邮票」。
发行日期:1945(民国34年)
齿孔度数:13
印刷版别:胶版
图幅:20x16
全张枚数:800(4x10x20)
纸质:道林纸、无胶
印刷:重庆中央信托印制处
民国34年10月1日起就地投送(本埠)及各地互寄(外埠)平信单位邮资一律改为20元,前印欠资邮票最高面值仅2圆,经委由重庆中央信托局印制处以胶版印制较高面值的欠资票1套,图案改为横式,票面数值仍在中央,下端刊「欠资邮票」。
8元,玫红,出现一种变体票:8元、20元过桥直双连对倒。
自民国37年8月20日改革币制用金圆券后,邮资亦随之改以金圆为计费单位,除金圆常用邮票外,并另印制金圆欠资邮票以应需要。由中华书局上海永宁印刷厂浇版加盖黑色。
民国首次欠资邮票于2年印成,格式与前清所印者大致相同。 1分,蓝,出现一种变体票:横双连中缝漏齿。
民国21年再次印发欠资邮票,票面上英文字样一律取消,中央刊数值。
历次所印欠资邮票,最高面值为3角,因资费屡经调整,且包裹邮件也有欠资,较高面值之欠资邮票颇感需要,经暂将国父像香港大东版1圆及2圆邮票,仍由大东书局香港印刷厂以4号宋字在票面4角加盖「暂作欠资」4字,以资贴用。
民国初年,新欠资邮票未能及时印发,暂将库存前清欠资邮票,由造册处用5号宋字于原票中央加盖直行红色「中华民国」4字,以应过渡时期之需。 红字1分(棕)出现两种变体票:倒盖、横双连中缝漏齿。
「临时中立」欠资邮票停用后,曾再度与蟠龙票同时加盖「中华民国」4字,与「临时中立」成10字形,亦为8种,均未发行。
民欠13 重庆中央版孙中山像“改作欠资”金圆邮票
自民国37年8月20日改革币制用金圆券后,邮资亦随之改以金圆为计费单位,除金圆常用邮票外,并另印制金圆欠资邮票以应需要。由中华书局上海永宁印刷厂浇版加盖黑色。
民欠7 香港大东版孙中山像“暂作欠资”邮票
历次所印欠资邮票,最高面值为3角,因资费屡经调整,且包裹邮件也有欠资,较高面值之欠资邮票颇感需要,经暂将国父像香港大东版1圆及2圆邮票,仍由大东书局香港印刷厂以4号宋字在票面4角加盖「暂作欠资」4字,以资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