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梁伯说,咸丰钱币一般分三等,小平钱称“咸丰通宝”,当五至当五十称“咸丰重宝”,当百、当千称“咸丰元宝”。此外,咸丰四年三月,户部又先后铸造当一、当五、当十等三种铁钱与铅钱。
在清代,从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到同治、光绪、宣统,每个朝代都铸有钱币,但铸行当百、当千面值大钱的,则只有咸丰一朝,可惜不久即被停止使用。于是,这些当百、当千的大钱就成为收藏家手中的珍品。
钱币为青铜质,直径约5.1厘米,厚约4厘米,制作规整,轮廓、字口深峻,钱文精美。钱币的正面是“咸丰元宝”四字楷书,背面左右为满文“宝源”,上下为汉字“当百”。梁伯说,咸丰钱币一般分三等,小平钱称“咸丰通宝”,当五至当五十称“咸丰重宝”,当百、当千称“咸丰元宝”。“咸丰”是清文宗的年号;满清入关后,分别在工部和户部设立宝源、宝泉两个造币局铸造钱币,以后各朝代先后又在各地设立宝河、宝东、宝伊、宝济、宝晋、宝陕、宝巩等二十多个局铸造钱币。
咸丰登基后,即开铸“咸丰通宝”制钱。其时,由于鸦片战争以及列强的掠夺和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发生,清朝的军费开支大增,而税收入大减,导致财政拮据。为了缓解财政危机,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清政府被迫开铸大钱,相继推出“咸丰重宝”、“咸丰元宝”。为了迅速推行大钱,清政府在原有宝源、宝泉和各省钱局外,又设立热河宝德局、江苏宝苏局、新疆喀什局等铸钱局,还准许克勤郡王设立捐铜局专铸大钱。至咸丰四年,清朝政府开铸的大钱有当二、当四、当五、当八、当十、当二十、当三十、当四十、当五十、当八十、当百、当二百、当三百、当五百、当千等16种面值的钱币。
由于重量、大小无统一规定,同一面值的钱币,往往因为铸钱局不同而差别很大,或者同一铸钱局出品的钱币,因为铸期不同而大小轻重不一,甚至出现同一铸钱局的大面额的钱币比小面额的钱币还要小而轻的怪现象。此外,咸丰四年三月,户部又先后铸造当一、当五、当十等三种铁钱与铅钱。
“铸行这么多的大钱,是清代各朝中绝无仅有的。大钱的铸行,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咸丰四年后,不得不下令停铸当千、当百的大钱。据《清史稿》记载:‘大钱当千、当百、以折当过重,最先废。当百,当五十缓废。’“由于‘咸丰元宝’当百大钱铸行不久,目前流传在世的不多,特别是宝源、宝泉铸钱局铸的大钱更是稀有。”
相继推出“咸丰通宝”、“咸丰重宝”、“咸丰元宝”种类繁多的钱币。如果藏有这种版式的咸丰元宝,持有者应当仔细呵护,铜制品容易损毁,了解其不能接触的环境与条件是必要的一件事情。
但是什么叫做咸丰元宝当百,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并不是那么清晰。实际上,咸丰元宝可以分成当四,当五,当八十,当五十,当两百,当五百,当百等等类型。即便同样是当百,也还可分为不同的类别,对应的价格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咸丰钱币 咸丰元宝 咸丰通宝“咸丰”是清文宗的年号,咸丰年间正值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高潮期间。相继推出“咸丰通宝”、“咸丰重宝”、“咸丰元宝”种类繁多的钱币。
咸丰朝宝泉局所铸钱咸丰元宝有“当百”、“当二百”、“当三百”、“当五百”、“当千”等五种面值。 “当千”是古钱币专用名词,指古代钱币面额的一种制式,意为折合一千个钱币最小计量单位。一枚当千钱币的价值相当于一千枚小平钱的价值。
阐明咸丰大钱是在迫不可已的状况下铸行的。“咸丰重宝”始铸当十大钱,继而又开铸当五十、当百和当百以上,并令全国各省敏捷锻造推广。宝泉局咸丰大钱版别较多,书体改变较杂乱,币材有红铜、黄铜、铁、铅等。
首察,辩锈识浆。复观其铜色,更是凸显熟老润泽之相。咸丰元宝其直径为11.52厘米,重约1.04公斤,铸体十分厚重,乃出号超大之体。咸丰元宝其整体铸相显示,方圆廓正,平整地章,字廓清晰,鼓凸不深不浅,铸后锉修痕迹鲜明,彰显自然有度,毫无做作之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