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对此,史书和货币史上有多种说法。改元诏书送到各铸钱监,刻新模、铸新钱亦非易事,特别是宁宗改元之日是公元1201年,即庆元六年腊月二十一日下诏,将庆元改为嘉泰年号。等接到诏书,慌忙纠正,但所铸之铁钱已部分进入市场流通。
对此,史书和货币史上有多种说法。一是“予铸”说:历朝历代有这种制度,就是头年予先就铸行第二年的钱,充盈国库以备急需,如中国钱币丛书华光普主编的《中国古钱币大集》称:“庆元年号六年止,今所见标有七年者,皆六年末予铸之钱,流出甚少”。二是“信息不灵”说:宁宗皇帝四次改元,时间仓促。改元诏书送到各铸钱监,刻新模、铸新钱亦非易事,特别是宁宗改元之日是公元1201年,即庆元六年腊月二十一日下诏,将庆元改为嘉泰年号。
距离过年仅有几天时间,然而因时间紧迫、关山远隔,内地铸钱监接到改元诏书已是嘉泰元年二、三月份,像湖北汉阳监、蕲春监仍被蒙在鼓里,很可能就想当然地铸行了庆元七年的钱。庆元通宝背上铸有汉七、春七字样。等接到诏书,慌忙纠正,但所铸之铁钱已部分进入市场流通。古钱币学家丁福保所着《古钱学纲要》对这一情况有详细叙述。
由于当时庆元通宝“背七”的铁钱只有汉阳监、蕲春监铸造,流出的不多,加之铁钱性脆易碎不易保管,历时千年,如今存世珍稀,成为钱币收藏者追逐的对象。
庆元通宝背三介绍 庆元通宝背三版本算是在庆元通宝古钱币诸多类型中存世量比较少的,因为量少,所以价格才会高。
对此,史书和货币史上有多种说法。等接到诏书,慌忙纠正,但所铸之铁钱已部分进入市场流通。 图中这枚庆元通宝背汉七的折二铁钱,为湖北汉阳监所铸,品相完好不碎不裂,边缘整齐,庆元通宝钱经29毫米,厚3毫米,重8.1克。
“庆元”是南宋第四位皇帝,宁宗赵扩的第一个年号,沿用6年。庆元通宝材质是青铜,直径35.5毫米,庆元通宝钱体较厚重。穿口极其方正,属斜穿型,与北宋大观钱相同。只可惜此品为试铸样钱,未经发行。
在南宋宁宗皇帝赵括年间铸造的钱币,被称为庆元通宝。从正面位置来看,这一款古钱币上写着“庆元通宝”四个大字,读取的方式是逆时针方向,整体设计简约美观。另外,根据目前考古的结论来看,似乎在当时以铁铸造的钱币多于铜的,所以铜的更值钱一些。
庆元元宝铁钱不难见到,均为巩州惠民监铸,普通品种市场价格在50元左右。庆元通宝楷书小平背“元”、“二”3元。庆元通宝折三钱铸于庆元四年至六年。背面穿上“永”,已见笔画间断损伤。铜钱下端连体方印,边长23毫米。
对此,史书和货币史上有多种说法。改元诏书送到各铸钱监,刻新模、铸新钱亦非易事,特别是宁宗改元之日是公元1201年,即庆元六年腊月二十一日下诏,将庆元改为嘉泰年号。等接到诏书,慌忙纠正,但所铸之铁钱已部分进入市场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