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谓“胆水”是指天然的含硫酸铜的泉水。不过那时多数人对这种现象没有确切的了解,误以为是铁接触到曾青、石胆就转化为铜了。 约在五代时,“胆水冶铜”正式成为一种实用性生产铜的方法。
大观通宝是怎么冶炼的。除了火法冶炼之外还有“胆水冶铜法”(即湿法炼铜)。这种冶铜法就是利用金属铁从含有铜元素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铜来,然后把铜刮取下来,再经烹炼后,就可以得到铜锭。所谓“胆水”是指天然的含硫酸铜(我国俗称它为石胆、胆矾,蓝矾)的泉水。它的形成是因为天然的硫化铜矿石经风化氧化,一部分便会生成可溶性硫酸铜,经过地下水、雨水的浸泡、淋洗,便会溶解而汇入泉水中。这种胆水只要铜的浓度足够大,就可以做为湿法冶铜的原料。
早在汉代时,我国先民就已经注意到金属铁可置换铜的现象。例如西汉古籍《淮南万毕术》上就有“曾青(碳酸铜类的矿物)得铁,则〔铁〕化为铜”的记载。东汉成书的《神农本草经》有“石胆能化铁为铜”的话。东晋炼丹家葛洪在其《抱朴子·内篇》中讲得更明确:“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而皆外变而内不化也。”不过那时多数人对这种现象没有确切的了解,误以为是铁接触到曾青、石胆就转化为铜了。及至唐代,有些从事炼金术活动的方士就利用这个化学变化把石胆水和水银放在大铁锅中加热熬炼,被置换出的铜便与水银形成汞齐。然后,他们把那些很像砂粒的铜汞齐加热,蒸出水银,便得到了红铜粉。他们美其名叫“红银”,很自以为得意,认为真的实现了使铁向铜的嬗变。唐代后期方士金陵子所撰的《龙虎还丹诀》就记载了这项“绝技”。

约在五代时,“胆水冶铜”正式成为一种实用性生产铜的方法。及至宋代,这种工艺发展到很大的规模。据《宋会要·食货篇》记载,北宋徽宗年间以胆水冶铜的地区有11处,以韶州岑水(在广东)、信州铅山(在江西)、饶州德兴(也在江西)三处规模较大。在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时,全国胆铜总产量达到了1874427斤,约占当时铜产量的12%。而在赵宋王朝偏安江南以后,所领江南14州的铜产量锐减,而乾道年间胆铜产量仍有21万斤,竟占到南宋当年铜总产量的80%。所以宋代的人对胆铜生产非常重视,南宋人张甲曾专门写了一部书《浸铜要略》,记载了当时胆铜的生产情况。

关于浸取胆铜的具体操作,《宋史·食货志》有记载:把生铁打成薄片,排放在贮有胆水的槽中,浸渍几天,然后刮取析出的泥状铜(称作“赤煤”),入炼炉化炼。当时的效益,大约每用铁二斤四两可得铜一斤,技术水平是相当高的。此外,那时还有利用胆土煎铜的“淋铜法”,基本原理与“胆水法”是相同的,此法“工多利少”,但“其土无穷,若比之矿铜,其利已厚”,所以也被普遍利用过。

90万的大观通宝图片 大观通宝收藏价值
大观通宝小平图片介绍 大观通宝小平最新价格
大观通宝价格是多少 大观通宝市场行情分析
大观通宝图片及铸造工艺鉴赏 大观通宝铸造背景如何
为什么会铸造大观通宝 大观通宝铸造流通有什么作用意义
大观通宝相关史料记载 大观通宝钱文设计风格如何
大观通宝钱是徽宗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其中行书大观小平铁母瘦金体特型出号大观。大观通宝钱是徽宗大观年间铸造的,相传崇宁五年年末,当时有人夜观星象时忽然发现彗星闪过,叹为观止,徽宗认为是吉祥之兆,故而改元。
折二铜钱市场价格在2000元左右,折二铁母在2万元左右,折三市场价格在3000元左右,折五应为试铸,稀见,折十美品市场价格在1000元左右。另有一种特大型大观通宝,应为后铸,性质待考。
北宋由于战争频繁,官家滥铸及民间盗铸蜂起,铜货短缺。图示铜“大观通宝”折二钱约人民币70元左右,特大型大观通宝则值2万人民币。细郭大观钱径3.5厘米,价格约人民币1千元左右。最贱的为普通小平大观钱,市价人民币20元。
收藏市场上很多假货,古钱币出土量有限,价格涨幅大,我们在收藏的时候,一定要提高辨别真伪的能力,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大观通宝真伪如何辨别。 闻大观通宝的气味:此种方法是古钱鉴定中最简单的一种。
宋徽宗本人信奉道教,大造庙宇,自称教主道君皇帝。赵佶的书法初学黄庭坚、薛稷和褚遂良,后自成一体,被称为“瘦金体”,铁划银钩劲瘦淡雅,风韵别致,堪称一绝。而大观通宝钱则是徽宗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其中行书大观小平铁母瘦金体特型出号大观。
在1107年至1110年,也就是宋徽宗大观年间,所铸造的钱币被称之为大观通宝。 实际上,之所以大观通宝会得到认可,主要是因为本身它的上面的文字是由宋徽宗提的。